城鎮韌性能解臺備戰盲點?
波波漫畫
賴總統於昨天在「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致詞時明確指出,今年七月將定爲「國家團結月」,七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臺中市、臺南市和臺北市也將分別舉辦三場城鎮韌性演習,更有全聯等通路加入演練,意味着民間商業力量將首度納入全民防衛體系。然而,若對照當前國際戰爭樣態,尤其是以色列與伊朗間最新一輪的有限戰爭,臺灣在備戰體系上仍存在諸多盲點,有待深刻檢討與補強。
我們不妨先回到這場「有限戰爭」的核心場景:敵未大舉入侵,軍政高層已先被一掃而空。以色列在行動代號「崛起雄獅」的作戰中,不靠大規模地面部隊,也非靠地毯式轟炸,而是靠特工滲透、情報先行,配合打穿牆壁的精準飛彈,直擊伊朗將領與核科學家於自家臥室。許多高階軍政人士不是死於沙場,而是倒在牀鋪、書桌與早餐桌旁。這樣的開戰第一擊,震撼遠比炸燬一座核設施還深。
對臺灣而言,某些人或許會興奮於「伊朗也不過如此」這類論述,認爲威權國家的戰力其實徒具形式,甚至認爲解放軍或許也與伊朗半斤八兩。但這種論調若缺乏反思,恐怕只是自我麻醉的代名詞。
伊朗此次潰敗的關鍵,不在武器本身,而在情報淪陷。摩薩德靠着長年經營、滲透伊朗軍政體系,建立一張張「人肉雷達網」,從外圍警衛、清潔工、甚至送餐人員都成爲情報來源。結合手機訊號、行車定位與人眼目擊,讓以軍可掌握某將軍「幾點幾分進門、臥室燈何時點亮」,然後飛彈精準來訪。
臺灣當真能保證在真正開戰前,國防高層的動向不會成爲敵人彈道座標?又或者,若發生斬首式突襲,我們還能確保總統、副總統、三軍統帥、軍情指揮體系能在第一時間接續應變?如果面對擅長情報滲透、熟習語言文化、經常以商業掩護軍事目的的對手時,臺灣是否已做好了最壞的心理準備與防諜機制?
從民防韌性到國防的真實力,我們有幾分「以色列」?
以色列能在戰爭中維持城市機能運作,並非因爲運氣或全靠美國,而是因爲長期備戰文化與全民民防系統根深蒂固。防空洞遍佈各層級社區,疏散指引清晰,預警系統秒級反應,甚至連校園與醫院都有戰時應變手冊。
反觀臺灣,雖早已列爲區域安全熱點,但至今一般民衆對於防空演練大都視爲「交通管制」,對掩蔽設施的認知停留在老舊地下道,至於「戰時物資儲備」、「訊息中斷情境」、「攻擊發生後的七十二小時民生自給」等觀念,多數人或許連概念都未建立。若今日空襲警報響起,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學以色列,不只是買飛彈、搞城鎮韌性演習,更要看見敵人看不見的那一面。
於臺灣人而言,以伊戰爭固然是遙遠的區域衝突,但它清楚揭示現代戰爭的新樣貌:不是坦克滿街跑,而是在手機訊號、開燈時間與一杯咖啡的交接,就能成爲改變戰局的變數。臺灣若真心面對自身處境,就不能只欣慰於「我們有愛國者、天弓、NASAMS」、「城鎮韌性演習」,更要問:我們的政治人物是否有能預判敵方的情報、能洞悉未來的遠見、願意長期防衛國家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