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用城鎮韌性備戰 不如救災(鄭博文)
北臺7縣市城鎮韌性演習17日登場,賴清德總統(左二)視察,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處長谷立言(右二)也全程陪同。(黃世麒攝)
10天9夜的漢光演習於18日落幕,同樣在這段期間登場的「2025城鎮韌性演習」,其規畫完全是以「不依賴國軍支援」的方式來設計,目的是要考驗民間應對災變的反應能力。只是,從演習的結果來看,賴清德總統恐怕已完全曲解城市韌性的內涵,令人無語問蒼天。
自今年起,原本分開進行的萬安演習、民安演習整併爲「城鎮韌性演習」,與以往不同的是,演習不照劇本演出,人員要等到接獲指令才進場,目的是模擬更真實的危機場景,檢驗政府和民間在遭遇突發戰爭或重大災害時,能展現動員協調能力,讓民生運作不中斷。
巧的是,在「城鎮韌性演習」舉行前,丹娜絲颱風重創雲嘉南地區,當下國軍正忙於漢光演習,難以抽調大量兵力協助災區,導致風災善後大多仰賴地方政府與民間,這與「城鎮韌性演習」所設定的「不依賴國軍支援」情境不謀而合,或可視爲是一場最真實的城鎮韌性檢驗。
只是,政府雖強調「城鎮韌性演習」是參考國際最新經驗來設計,但從計劃的施行與結果來看,我們的三軍統帥恐完全曲解國際公認的城市韌性內涵。
具體而言,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制定的「使城市具有復原力」的十大要素,是最能說明城市韌性內涵。其中包括組織抗災能力,建立領導力強、協調責任明確的組織結構,將減少災害風險確定爲貫穿城市願景或戰略計劃的關鍵考慮因素。
同時,透過識別、理解和使用當前和未來的風險情景,維護有關危害和漏洞的最新數據,根據參與過程準備風險評估,並將其作爲城市發展及其長期目標的基礎。政府也應透過了解和評估災害的重大經濟影響,來制定財務計劃與機制以支持復原力活動。
此外,保護自然緩衝區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保護功能、加強社會聯繫和互助文化、評估關鍵基礎設施的能力和充足性、制定災後恢復和重建計劃等,也都是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認定能使城市具有復原力的重要要素。
換言之,城鎮韌性需奠基於全面性的規畫。但反觀臺灣,城鎮韌性演習的重擔在國防部與內政部的警政署、消防署,執行內容類似美國民防動員,基層警消人員平時工作已夠繁重,又突加「名爲防災、實爲備戰」的總動員工作,讓警消苦不堪言,但又只能服從命令。
說實話,用城市韌性來備戰有可能是創舉,但更有可能會淪爲國際大笑話。由衷建議賴政府與其花心思在備戰,不如多花時間來想如何避戰,將城市韌性迴歸減災、防災與救災專業,讓軍方能在第一時間協助民衆重建家園,才能展現民衆面對生活的韌性。
(作者爲大學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