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賴政府「防衛韌性」的戰略盲目(張延廷)

賴政府企圖將原屬國防動員的民防任務,刻意扭曲成當前政情的說帖。(本報資料照片)

賴政府企圖將原屬國防動員的民防任務,刻意扭曲成當前政情的說帖,其目的就是要爲「大罷免」火上加油,又可爲綠營側翼大開補助資金來源,以合法名目掩護模糊定義,這不外又是「國庫通黨庫」的奧步。若從實事求是的觀點正本清源,不難察覺這項以國防爲基礎的社會工程,在民進黨政府牽強附會下,不僅產生大量質變,更是捨本逐末的空中樓閣。

首先,在民國108年6月19日,行政院就已頒佈修正版的《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該法第3章第15條明文規定:「人力動員準備分類計劃主管機關於動員準備階段,應對民間重要專門技術人員、民防、義勇消防、社區災害防救團體及民間災害防救志願組織,實施調查、統計、編組,並對學校青年動員服勤、戰時致受傷或身心障礙及退除役軍人安置等事宜進行規劃。」既然各縣市地方已編有民防組織且行之有年,如後備司令部、警察、消防等主管機關,當然就有定期的訓練和配合國防部作戰動員計劃的教材,何須在「防衛」的前提上刻意冠以「韌性」形容,其動機自然啓人疑竇。

再者,所謂「城鎮戰」在臺灣本就受到各界排斥,就算對軍事常識淡薄的長者和婦孺族羣也十分排斥,民衆鹹認等同「巷戰」的城市軍事行動將對家園造成難以想像的損害,且屆時數以百萬計的難民無從安置更是問題重重,偏偏政府視而不見。

以抗中意識形態做政治招牌的賴政府,將各界認爲千萬不可的軍事部署概念要強加百姓頭上,這種「不可承受之重」不僅讓民衆心理恐慌且造成反感,遑論民防動員須建立在相當的軍事訓練基礎之上,才能達到國防戰略目標。本來的義警、義消,甚至後備軍人幹部,都已具備相關能力及常識,而今卻要疊牀架屋,無視原有非傳統戰備力量,無非又是以民團顏色爲考量。這種「韌性」終將侵蝕既有的正規民防,造成本末倒置。

正確途徑應進行「全民防衛動員」,社會資源衆多,舉凡能源、運輸、電網、醫療等後勤要項都應變成支撐並使之展開「韌性」的關鍵。然而在民進黨「反核」意識形態作祟下,隨時可能發生限電、缺電狀況,一旦對岸實施「海空封鎖」,也將使國外進口的石油與天然氣運輸航線退避三舍。

加上臺灣近年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第一線醫護大量疲乏出走,這些侵蝕國本的社會問題已不斷浮現,並對本島防務的穩固性產生重大影響。如果賴政府再不提出公平合理的醫護待遇及結構,或繼續迷惑民衆對「綠能」全面取代安全核電的期待,甚至幻想美、日的軍事奧援,都是自欺欺人的弱化臺灣、掏空臺灣、攪壞臺灣。

在兩岸關係日趨嚴峻的當下,美國川普政府對臺灣高科技產業的強佔,已可預見臺灣未來國計民生的捉襟見肘,賴政府應當以臺灣百姓爲念,勿再操弄罷免、撕裂臺灣、升高兩岸敵意。唯有收斂民粹意識,促進社會團結,纔是臺灣重要的防衛軟實力;否則在民間戰略資源嚴重不足的窘況下,又哪來的「防衛韌性」可言。(作者爲前空軍中將副司令、國立清華大學教授、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