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飛”出一個IPO,衝刺港股“商業航天第一股”
作爲中國西部航天工業的核心,成都,將迎一個商業航天IPO。
1月27日,內地商業衛星研發商成都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星宇航)正式遞表港交所主板,國泰君安國際爲獨家保薦人。
自2018年5月成立以來,國星宇航以商業航天和人工智能爲核心技術,致力於研製商業衛星,保證穩定的運營管理,並根據客戶廣泛場景應用需求提供星基解決方案。
在董事長陸川博士帶領下,國星宇航密集完成多輪融資,接連獲得深創投、洪泰基金等知名機構超16億元投資,最新投後估值超65億元。此番赴港IPO,也意味着站在這家公司背後的投資方即將迎來收穫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2日,星圖測控剛剛順利IPO,成爲2025年A股第一家上市企業,同時也是北交所“商業航天第一股”;稍早前的2024年12月,曾被商業航天市場寄予厚望的長光衛星,則在科創板排隊兩年後,宣告衝擊“商業航天第一股”失敗。
國星宇航,能否成爲港股“商業航天第一股”,正在吸引外界熱切關注。
80後博士創業獲深創投等超16億投資,估值超65億
2015年10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下發相關文件,中國航天由此邁出向商業化轉變的關鍵一步。自此,大量資本加速涌入商業航天賽道。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商業航天相關企業中,已有82.4%爲民營企業,民營資本逐漸成爲推動航天產業發展創新的重要力量。
而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伴隨“商業航天”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商業航天產業也邁向高速發展的“快車道”,越來越多企業衝向資本市場。長春的長光衛星折戟科創板後,便有了合肥的星圖測控登陸北交所。
此次赴港IPO的國星宇航,更是來自中國七大航天重鎮之一的成都,這裡擁有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成都航天工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基地。
“天時地利”之外,國星宇航在“人和”方面,同樣佔據着不小優勢。
國星宇航創始人、董事長陸川現年41歲,先後獲得電子科技大學學士、碩士,新加坡南洋理工碩士,於2018年6月獲廣東工業大學博士,擁有近20年的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經驗,於2006年7月至2021年2月在電子科技大學先後擔任多個職位,“減離”前他的身份爲副研究員、研究生導師。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產學研”齊頭並進的陸川,基於相關研究成果,於當年2月獲得教育部科學進步一等獎,三個月後又獲得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等獎項。
陪同陸川創業的王磊博士,擔任國星宇航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於航天科技應用、投資及管理擁有逾15年經驗;公司衛星供應鏈首席科學家趙瑞峰,則於衛星研發擁有逾20年經驗,曾在銀河航天任職近兩年。
與這三人類似的,來自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業應用等領域的領軍人才,不勝枚舉。
憑藉如此豪華的團隊陣容,國星宇航在一級市場廣受追捧。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就完成了2500萬元天使輪融資,由深創投、星河產業集團、電子科技大學旗下基金投資。
此後,國星宇航基本每年都會進行一輪新融資,總融資額約16.33億元。其中,該公司於2023年8月最後一次對外公佈的融資爲超5億元的C輪融資,由洪泰基金領投,泰山城建集團、青島海發集團、嘉興嘉秀集團、策源資本、蕪湖產投跟投。
招股書顯示,2024年12月,國星宇航剛剛完成了最新一輪5.375億元融資,投後估值達65.375億元。
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陸川通過北京星融宇航和北京新時代空間,合計佔國星宇航總股本的比例約爲33.58%。緊隨其後,盛希泰博士通過無錫國星基金、洪泰工業化、洪泰酷娛合計持股約11.84%。
此外,早期投資方星河產業集團持股約10.01%;深創投持股約3.90%。
自主開發4顆AI智算衛星,近三年收入超9億虧損超4億
國星宇航致力於商業衛星星座建設,構建天地一體化AI基礎設施,面向全球範圍穩定持續提供廣泛覆蓋、低成本、低門檻的商業化星基解決方案與天基智算服務。
爲實現上述願景,國星宇航制定了路線圖,包含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爲自成立至2022年,主要收集大量衛星遙感數據;第二階段爲2023-2027年;第三階段自2028年起,公司預期完成並運營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AI基礎設施,並基於該基礎設施提供商業化星基解決方案與天基智算服務。
目前,國星宇航正處於發展規劃中的第二階段:公司基於AI應用衛星和市場驗證,開啓以靈境引擎爲代表的遙感數據自動化空間升維技術的迭代與市場推廣。於2022年11月,公司正式推出靈境引擎,推動衛星遙感數據從傳統的二維衛星遙感數據到更爲先進的三維解決方案,大幅提升星基解決方案的深度和範圍。同時,公司加快由AI應用衛星向AI智算衛星的發展。
招股書顯示,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國星宇航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了6顆傳統遙感衛星及1顆AI應用衛星;自主開發了6顆AI有效載荷、4顆AI應用衛星及4顆AI智算衛星。此外,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該公司已完成13項太空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9月,國星宇航成功發射全球首顆AI大模型科學衛星,併成功完成衛星在軌運行AI大模型技術驗證,“星算計劃”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據悉,“星算計劃”旨在建設由2800顆AI智算衛星組成的天基算力網,目前該計劃下相關衛星的軌道及頻譜已通過國際電信聯盟的審批並公示。
據國星宇航官方消息,藉助衛星網絡系統性優勢,“星算計劃”具備低成本、全覆蓋、可持續的特點,可變“天數地算”爲“天數天算”,變“地數地算”爲“天地同算”,覆蓋太空邊緣計算和地面人工智能特殊場景的市場需求。
面向廣闊的市場,國星宇航在市場上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按2023年的收入計,中國從事衛星相關業務的前十大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佔從事衛星相關業務的所有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總收入的約49.4%,其中公司排名第八,市場份額爲1.9%。
截至2023年底,中國管理衛星研製、衛星發射、衛星運營和應用完整衛星產業價值鏈的民營商業航天公司不足20家。按2023年收入計,國星宇航在中國管理完整衛星產業價值鏈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中排名第二。
需要注意的是,國星宇航的客戶和供應商集中度均較高。2022-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下稱:報告期),公司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別約爲1.31億、2.85億、2.20億元,佔比分別爲73.9%、56.1%、92.7%,其中單一大客戶的貢獻佔比分別爲49.2%、21.5%、73.0%。
國星宇航在報告期內對前五大供應商的採購額分別約爲4320萬、4.91億、2.41億元,分別佔其總採購額的29.9%、60.5%、69.6%,其中對單一供應商的採購佔比分別約爲10.3%、36.3%、31.7%。
報告期內,國星宇航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爲1.77億、5.08億、2.37億元;淨虧損分別約爲9090.7萬、1.39億、2.14億元;按非國際財務會計準則計量,經調整淨虧損分別約爲6729.0萬、9069.0萬、1.33億元。
國星宇航在招股書中表示,淨虧損主要是該公司處於早期爬坡階段,在研發併發射AI衛星的同時,亦專注於開發核心技術以提升自身的AI算法及算力。
截至2024年9月末,國星宇航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約爲1.11億元。
本文源自:直通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