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專欄》鄭麗文領導風格的試煉

鄭麗文的當選,某種程度上正處於國民黨剛柔兩股力量之間。圖/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主席選舉甫落幕,黨內風雲仍未平息。「媒體大亨」趙少康在選舉期間高調指控「外力介入選舉」,卻拿不出任何具體證據,不僅遭到輿論譏評爲「遞刀給民進黨」,也重創了國民黨形象。選後他又批評新任黨主席鄭麗文必須「清除親中勢力」,語氣橫霸,讓人再度看見他一貫的強勢與自我中心。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臺中市長盧秀燕,她溫婉而內斂,以柔和姿態經營地方政治,展現出一種母性政治風格,雖然欠缺強烈的戰鬥性格,但卻深得民心。兩人的差異,正映照出臺灣藍營政治文化中的兩種典型:一種重衝突與領導者意志,一種重和諧與人際關係。

趙少康強項就是強力攻擊、言詞犀利、唯我獨尊,擅長以強勢語言主導議題,這種特質在臺灣政治文化中容易吸引關注,可帶來短暫的話題能量,但往往流於蠻橫。此次指控外力介入黨主席選舉,卻拿不出證據,就是典型的製造議題、放話造勢的媒體式政治操作。這種作法或許能短期凝聚支持者情緒,卻長遠損害政黨的公信力。

他選後仍不改惡性,繼續對新任主席鄭麗文發動攻擊,要求她「清除親中勢力」,似乎自居爲黨的道德仲裁者。這樣的說法,不僅無視黨內多元意見,更與民進黨唱和,對「和中」標籤進行政治污衊與道德審判。他顯然是以意識形態爲工具,服務於個人政治算計,正是他一貫的個人英雄主義行徑。趙少康式的強勢言行於己不利,只會讓國民黨內耗與弱化。

相較之下,盧秀燕的政治風格截然不同。她的「媽媽市長」形象深入人心,說話不疾不徐,處事圓融得體,極少公開攻擊對手。她懂得以柔制剛,以溫婉姿態化解衝突。這樣的風格在地方政治中頗爲奏效,也讓她穩居高支持度。盧秀燕不以激情、對立爲動員工具,而以親和力與務實施政建立信任感,這在民粹與對抗氛圍濃厚的當下,反而格外可貴。

不過,盧秀燕的溫婉同時也是她的限制。她在重大黨內議題上多半保持沉默,避免捲入派系鬥爭或意識形態對立,因此在國民黨權力版圖以及藍綠對陣中始終難以發揮更大影響力。她的政治語言偏向中性與安撫,欠缺策略性與領導氣魄,被許多人認爲她「無戰鬥力」,在政黨競爭激烈的時代,這樣的中庸之道恐怕難以帶領國民黨突圍。

趙少康與盧秀燕對比鮮明。趙代表的是用激情取代理性,用聲量強化論述能量;盧則注重協調與社會連結,重視民生與治理。前者擅於造勢,後者長於守成;一剛一柔,一吵一靜,正好折射出國民黨內部的兩股張力。

從整體政治生態觀察,盧秀燕的風格或許更契合當前臺灣社會的需求。經歷長期對立、仇恨與動員的政治環境,民衆對激進言行已漸生倦怠,渴望穩定與安定感,期待政治人物能多一分理性、少一分口水。盧秀燕的溫婉,象徵着一種治癒型政治;她雖非刀光劍影的鬥士,卻能以穩健務實贏得信任。

鄭麗文的當選,某種程度上正處於這兩股力量之間。她既有趙少康式的辯才與戰鬥力,又企圖建立一種較爲理性、現代的國民黨形象。她若能融合趙的剛與盧的柔,轉化爲改革的能量,也許能爲國民黨開啓新篇章。反之,若繼續被趙少康式的強勢語言綁架,黨內將難有團結,外界信任更難恢復。

政治領導不僅是氣勢的比拚,更是性格的試煉。趙少康的蠻橫,代表權威政治的餘習;盧秀燕的溫婉,體現現代政治的柔性治理;而鄭麗文則是因爲能調和兩者,在此次國民黨主席選戰中脫穎而出。當國民黨面臨轉型關鍵時刻,究竟要選擇哪一種領導氣質,將決定它是繼續陷入內鬥與激化,還是走向包容與更新。國民黨若要重生,鄭麗文兼容幷蓄的風格或許更恰適。

(作者爲中央社前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