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專欄》拒開國是會議就繼續撞牆

賴清德既然無法削弱在野黨,就必須誠心誠意讓在野黨參與政策規畫與共享權力配置。(圖/本報資料照)

大罷免的敗陣標誌着賴清德總統執政大失敗,其對抗在野黨的政策大失敗,標榜「反共抗中」的兩岸政策大失敗,即將掀起風暴的親美經貿政策大失敗。於今之計,賴政府想要不再繼續撞牆,只有政策大調整,結合朝野力量,共赴國難,翻轉檯灣民主、安全與經濟困境。

31+1罷免敗績以及重啓核三公投案同意票是不同意票的近3倍,顯示賴清德政府基本路線完全錯誤,不僅藍白營羣衆不認同,連綠營支持者也普遍挺不下去。相對於執政情勢的狂風驟雨,賴清德只宣示4項調整,調整隊形但只小幅改組內閣,調整施政順序,調整行政、立法互動,以及調整國家財政體質,根本是撐起小傘應付和風細雨,完全無濟於改變執政困境。

賴清德執政總綱領,概括而言,就是誤以爲「野」戰可勝、「獨」夢可成、「美」言可信。他誤以爲利用大法官、檢察官及大罷免就可輾壓在野黨,根本不必理會他們;誤以爲高唱兩岸兩國互不隸屬並激化兩岸對抗,對岸就無能爲力,在野黨就染紅致命;誤以爲親美、媚美、跪美,就可獲得同盟等級的善待及經貿優惠。大罷免大失敗直接、間接證明這三大路線完全錯誤,執政深陷泥淖中無法超脫。

賴清德執政完全把在立院居多數的在野黨置於敵對地位,明明在搞大對抗,還在僞言團結;明明在搞脫中獨立,還在奢言對等交往;明明被川普政府擠檸檬榨乾幹,還在沉迷價值同盟。這些極端政策因與在野黨大對抗而偏離中庸之道,亦失去轉圜空間。

大罷免失敗後必須包容在野黨,積極推動朝野協商,但他仍堅拒召開國是會議共商大政,改採朝野政黨共識性政策,分享權力,並緩和朝野關係,連大罷免的罪魁禍首及政黨協商的阻礙者─柯建銘也不政治斬首,如何能調整惡劣朝野關係與錯誤的政策方針?有評論者批評賴清德敗陣之後的應對方式是「抖抖拍落一身塵埃的小動作」,堪稱允當而生動。

賴清德對於大罷免一直僞裝是公民團體所爲,民進黨只是敲敲邊鼓,其實民衆沒人信,而且敗陣之後,繼續虛飾,仍在撇清關係,竟然成爲賴清德及民進黨卸責的藉口,成爲不必檢討施政與作派的麻醉品,實在是欺人而自欺。賴清德的兩次敗陣檢討,只在安撫協助其事的公民團體與臉書者,而不及於深切檢討民進黨執政的諸多不是,完全沒有省思深度與改革決心。他根本沒有正面瞧在野黨一眼,頂多表示要朝野更多對話而已。

朝野對話其實不是完全沒有,只是缺乏尊重、包容、分享的誠意罷了。立院協商不絕,但鐵板一塊;朝野政黨領袖計劃同場出席,但只是國安聽訓。賴清德要的只是在野黨屈從與配合,何曾有一絲一毫尊重獲得60%賦權的在野黨意見的誠意?

賴政府現在最需要的是邀在野黨參與國政,一方面尋求基本共識,調整極端政策,尤其是將臺海推向戰爭邊緣的兩岸政策與臺獨走向;一方面緩和朝野關係,使在野黨成爲推展國政的積極性力量,眼前的急務就是面對美國的經貿脅迫。在野黨是面對當前政策的中和因素,也是協力緩和經貿危機的建設性力量,賴清德既然無法削弱在野黨,就必須誠心誠意讓在野黨參與政策規畫與共享權力配置。

這不是施小惠、摸摸頭就可了事,而必須堂堂正正協商,大開大闔推進。現存體制無法濟助,舍國是會議之外,別無他途可以策進。賴清德如果不願對大陸、對在野黨、對美國繼續撞牆下去,只有好好召開一次貨真價實的國是會議。

會議可依立法院席次結構,各自推舉與會代表,就優化朝野互動、緩和兩岸關係及對美因應政策尋求共識性綱領,做爲往後指引;如此,賴政府纔有活路,政治僵持纔有出路,臺灣也才能走上正路。

(作者爲前中央社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