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打掃腦袋更靈光!大型研究:做家事可預防失智 高風險者也有效

研究指出,經常做家務、規律運動以及與親友保持社交互動,都可能有效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示意圖/ingimage

最新發表於《Neurology》期刊的一項大型研究指出,經常做家務、規律運動以及與親友保持社交互動,都可能有效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研究顯示,這些身體與心理活動的保護效果不僅存在於一般人身上,甚至對具有遺傳高風險者同樣有效。

根據「Medscape」醫藥新聞報導,該研究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流行病學教授宋歡(Huan Song)及其團隊主導,分析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中501,376名年齡介於40至69歲的受試者資料,平均追蹤時間超過10年。研究透過問卷與健康登錄資料,蒐集受試者的運動習慣、家務活動、社交頻率及醫療紀錄,以評估生活型態與失智症之間的關聯。

在追蹤期間,共有5185名參與者被診斷爲失智症,其中包括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等不同類型。

結果發現,經常進行劇烈運動(如慢跑、有氧、重訓)的人,失智風險降低35%;經常做家務(如打掃、烹飪、整理)的人風險降低21%;每天與家人朋友互動者風險降低15%。這些結果在不同性別、收入層級與年齡羣中皆一致,甚至在65歲以下與以上的族羣都觀察到相似效果。

研究指出,身體活動可能透過促進腦部血流、增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釋放,或藉由抗氧化作用減緩腦部老化。而心理與社交活動則能刺激大腦連結、提升情緒穩定度,減少因孤立造成的憂鬱與認知退化。宋歡教授表示,「透過規律的身體與心理活動,人們可有效降低失智症風險,不論其是否具有遺傳傾向」。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參與者的多基因風險分數(PRS)、APOE基因型與家族病史,結果顯示,即使是具高遺傳風險者,若維持規律運動與社交習慣,仍可明顯降低失智風險。宋歡指出,「這項發現強調了健康生活型態的普遍重要性,不論基因背景如何,保持身心活躍都是延緩失智的關鍵」。

研究團隊建議,政府與醫療機構可據此發展早期預防策略,鼓勵民衆將「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例如:維持每週固定運動習慣;主動參與家務、保持環境整潔;經常與親友互動、參加社團活動。

宋歡教授最後強調,「雖仍需更多研究驗證,但我們的結果支持這樣的觀點,越早開始動起來,大腦就越能保持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