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勞心勞力竟可保護大腦 研究曝「工作單調」提高失智風險

▲研究發現職場的忙碌與挑戰,可能因持續刺激腦部認知,可使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下降。(圖/CFP)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不少上班族夢想「錢多、事少、離家近」,希望職場壓力愈小愈好,但某些勞心又勞力的工作,事實上可能保護腦部。國內專家長期追蹤55歲以上族羣逾4千人,發現工作自主權較高、技能多元、需要一定體力的職業,罹患失智症風險較低,顯示上班的忙碌與挑戰,或許是意想不到的「大腦保鑣」。

這項研究主持人爲國衛院副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鄭婉汝,她表示,透過臺灣「健康老化縱向研究」資料,團隊追蹤4083名年滿55歲者約6.2年,發現513人罹患失智症,比較其與未發生失智者職涯從事最久的工作內容,並依據工作控制度、技能運用、體力需求及心理負荷等因素進一步分析,以檢視工作與失智風險的關係。

鄭婉汝說明,研究中的高控制度工作,指具備較大的決策權或自由度,可安排任務內容及任務完成的方式,例如公司主管、自由接案者等,其相對於保全、話務、客服或櫃檯人員等工作安排較受限的職業,失智機率較小。

此外,高技能工作是指常需學習並更新知識的職業,例如科學家、工程師等,其相對於重複單調的工作內容如零件組裝、材料切割、搬運等,因爲能不斷刺激認知功能,失智風險較低。

鄭婉汝也說,過去研究顯示,高體力需求的工作與較高失智風險有關,但隨着工作自動化的趨勢,近代職場日趨靜態,適度體力活動的職業、例如常需奔走的外勤人員等,反而可能有益認知健康,這也凸顯久坐不動對腦部的長期影響不容忽視。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已發表於國際知名《預防阿茲海默症期刊》(The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對此研究,鄭婉汝表示,從結果可見工作的自主性與內容變化、身體活動需求等,是日後預防失智的重要關鍵,建議企業主儘量提供員工更多決策權與創新學習的機會,並可在職場適度增加肢體活動,例如安排伸展操,或設置可調式桌椅,及彈性的工作空間。

針對個人,鄭婉汝則建議,職業較難想換就換,但若覺工作內容單調重複,可多學習有助完成工作的新技能,也可於下班後參加刺激認知的活動如寫作、下棋等,增加「認知儲備量」,也有助降低失智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