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單身狗」傷腦 失智風險增30% 做一事可改善

一項研究發現,長期孤獨感會讓失智風險增加30%。(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失智是一種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神經內科醫師鄭淳予表示,根據一項超過6萬人的統合研究發現,長期孤獨感會讓失智風險增加30%,也就是情緒、社交和大腦功能會相互影響,若要預防失智,建議多與外界互動,例如跟鄰居打招呼、主動與人聊天,都有助開啓「護腦連結」,這是手機、AI所無法取代的。

鄭淳予在臉書粉專「鄭淳予醫師。腦神經科學博士」PO文指出,人與人之間或與世界間的真實連結,對大腦健康很重要,根據一項發表於《Nature Mental Health》的統合研究,分析了超過6萬人的數據,發現長期孤獨感,會讓失智風險增加30%。

鄭淳予指出,上述研究發現孤獨與失智是一個雙向關係,失智的人容易感到孤獨,有認知障礙的人,也常經歷社交隔離與退縮,這代表人的情緒、社交和大腦功能,是具有緊密連結且互相影響。

鄭淳予指出,大腦是具有彈性與可塑性的,另一項由澳洲柯廷大學發表的研究,追蹤超過600名成年人,結果顯示常與朋友社交互動的人,在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優異;從事需要專注的活動,例如下棋、閱讀、學習新語言,以及幫助他人,都能幫助大腦重置,減輕壓力。

鄭淳予指出,要預防失智、照顧大腦,建議儘量做到下列事情,可促進大腦與外界的連結。

每日與朋友聊天,多參與社交與人互動。

每天親近大自然,多花時間在戶外,提升正向情緒與專注力。

例如閱讀、下棋或者是學習原本不熟悉的新事物。

運動可以幫助身心放鬆,促進大腦與身體心靈的和諧連結。

偶爾將注意力放在幫助別人的事,例如擔任志工,你就已經在照顧自己的大腦,運用連結在對抗孤單,也許還默默幫助了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