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升級/消弭 AI 落差 聚焦五關鍵思維
愈來愈多企業在日常營運中使用AI,但資料顯示個別企業之間存在明顯AI落差 (AI Divide)。Amazon Web Services(AWS)全球公共部門事業部亞太暨日本區負責人Jaspal Johl在工研院舉辦的「SOUTH NEXT大南方產業轉型國際論壇」,分享他對AI落差的觀察,以及消弭AI落差的五大關鍵思維。
回顧2024年,AI從高潛力技術(High-potential Technology)轉變爲高能力技術(High-capability Technology)。公司能成功轉型是因以「信任(Trust)」和「可擴充(Scale)」爲條件,選擇適當的模型和工具。2024年的數據顯示,72%企業至少有一項業務是用生成式AI驅動執行,當中約一半的概念驗證(PoC)實際應用於生產線,將AI技術落地於生產或製程的企業中,有40%已看到轉型帶來的價值。
從2024年到2025上半年數據會發現一個AI悖論隱憂。麻省理工學院資料顯示,有80%的企業正在探索如何將生成式AI導入日常營運,其中60%已啓動相關概念驗證專案。但只有10%的PoC真的導入生產過程,最終只有5%帶來實際價值。這種現象被稱之爲「AI落差」,也就是部分企業的表現及成果相較其他企業更好。若從產業層面來觀察各行各業,只在資通訊及媒體產業觀察AI對產業產生有意義的顛覆革新,或是有明確的初期顛覆趨勢。
Gartner統計顯示,大多數企業並沒有放棄AI應用。從現在到未來二年內,估有33%企業將在公司應用程式中使用代理式AI(Agentic AI)。導入代理式AI後,公司每小時能解決的客服數量增加14%,處理時間減少9%。已有75%企業回報執行成果符合期望、甚至超出預期。成功應用的公司從PoC到生產線的成功率達67%,生產率快40%,這些企業將前導專案導入生產線的速度,比之前快近三分之二,成本支出明顯降低。
我們觀察到成功企業都在做或已做的幾件事:第一,投資長期策略合作伙伴關係。這類合作伙伴主要負責技術層面,企業可專注營運業務,不必自己研發技術,PoC導入生產線的速度可快上一倍。第二,賦權於全體員工,不是隻靠一個內部中央AI部門負責所有相關事務。現在約有一半企業都已訂閱AI服務,整個職場90%勞工使用AI,導致出現影子AI(Shadow AI),也就是指公司內部實際使用AI的比例遠比管理階層認爲的還多。公司管理階層必須好好正視這個關鍵議題,接下來應加以封鎖還是從中學習?員工正在使用哪些AI技術和服務?哪些可爲公司帶來助益? 最後,這類技術需要能持續學習的系統,根據使用者行爲等回饋不斷進行調整,凸顯新式模型價值。
若要消弭AI落差,可從五種關鍵思維發想。第一項是「價值(Value)」,一開始就要想清楚解決問題的投報率,許多企業在思考價值時,會以高可見度的使用案例爲優先,但未必是高投報率。真正高投報率的應用案例,很可能隱藏在後端作業中,不斷默默提升整體效率、創造價值。
第二是「風險(Risk)」。身爲領導者,應思考如何以負責態度使用AI。這當中涉及多重資安面向以及如何將治理與法遵納入考量,許多企業往往對此議題感到困惑不安而裹足不前。第三、「技術(Tech)」,企業須以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依照測試期的做法擴充必要技術,沒有企業會希望在AI轉型早期就過度投入資源。第四、「人才(People)」是轉型歷程不可或缺的核心,企業應提升公司AI素養,讓員工都能享受AI帶來的效益、參與AI構想過程。最後是「流程(Process)」,企業可利用AI優化流程的契機,從根本探索是否有更高效的做法,讓企業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