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以AI驅動傳產升級轉型

當前傳產業受美國關稅、匯率波動的衝擊,若不積極擁抱AI,導入AI進行升級轉型,將在全球競爭的浪潮中逐漸被邊緣化。圖/本報資料照片

人工智慧(AI)席捲全球,成爲企業轉型的核心力量。它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並催生全新商業模式。但當前AI當道,得AI者得天下,以致產業「M型化」愈趨嚴重,加上關稅、匯率波動的衝擊,傳產業若不積極擁抱AI,導入AI進行升級轉型,將在全球競爭的浪潮中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淘汰。

賴清德總統出席「晶鏈高峰論壇」時表示,政府將投入逾千億元,以「AI新十大建設」爲核心,引導企業加碼投資,發展基礎建設、關鍵技術研發和智慧應用。政府發展方向正確,然協助傳產業導入AI更是責無旁貸。

AI科技應用已快速落地,進而改變企業營運生態,可以從以下幾點觀察到。首先,製造業透過AI檢測產品,不僅速度快於人工,更能精準發現瑕疵,降低不良品率,節省龐大的成本。

其次,AI能強化客戶體驗與商業模式。例如金融服務業導入AI,不僅提升授信速度與風險控管,更能提供個人化產品,創造新收益。而對勞力密集的傳產業而言,少子化、高齡化加速勞動力結構改變,年輕人不願投入,AI正是填補缺口的解方。

再者,臺灣傳產業長年以代工或低成本取勝,但近年面對中國大陸、東南亞的價格競爭,以及全球貿易與關稅政策頻繁變動的衝擊,若無AI帶來的效率與創新,將難以突圍。因而傳產業應用AI數據分析提供決策支援,從庫存管理到供應鏈調度,精準掌握趨勢,成爲推動產業的新引擎,藉以克服外部環境變化劇烈的挑戰,應刻不容緩。

企業導入AI的策略不是「一次性專案」,而是持續進化的過程,要點說明如下:

一、企業必須釐清導入AI,是要降低成本,提升客戶體驗?還是強化競爭優勢,拓展新市場?

二、數據基礎建設不可少。AI的效果取決於數據品質,若沒有數據便是空談。傳產應建立數據收集與管理機制,從感測器布建到雲端資料庫,打好地基才能發揮AI價值。

三、企業文化要跟上。AI不是單一部門的專案,而是全公司流程的再造。跨部門合作、員工培訓與組織心態調整,缺一不可。

四、外部合作是捷徑。傳產往往缺乏技術能量,應與AI科技大廠及新創團隊、工研院或大專院校產學合作,才能大幅縮短導入時間,避免在摸索中錯失良機。

而傳產要導入AI進入轉型,政府更是責無旁貸,主要包括:

一、政策與資源支持。提供研發補助、稅負減免,尤其針對中小企業,否則轉型將成爲大企業的特權。二、打造生態圈。建立AI應用示範區、推動產學合作平臺,讓傳產能實際看到案例,降低導入門檻。三、人才與基礎建設。從AI教育到5G與雲端平臺,都是長遠基礎。若缺乏人才與環境,再多補助也只是曇花一現。

綜而言之,AI不僅能讓傳產降低成本,更能帶來新模式、新市場與新產業。

以AI科技驅動傳產轉型,已不是選項,而是唯一的出路,企業要有決心,政府要有配套,唯有產官學攜手,建立完整的AI生態系,臺灣傳產才能在關稅壓力與全球競爭中存活,邁向新一輪的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