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刀海湖莊園協議:史蒂芬.米蘭的賭注

史帝芬·米蘭(Stephen Miran)。圖/美聯社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史蒂芬.米蘭小檔案

在川普第二任期的經濟政策棋局中,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史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無疑是關鍵的操盤手。他不僅是川普關稅政策的擘畫者,也被外界視爲推動「海湖莊園協議」構想的靈魂人物。儘管白宮從未正式承認這項協議的存在,但它的精神,早已滲透川普政府的經濟與外交戰略之中。

4月25日米蘭與華爾街重量級對衝基金經理及資產管理者召開會議,試圖安撫因貿易政策劇烈震盪而不安的市場,但《金融時報》報導會議氣氛遠稱不上平和。一位與會者表示米蘭「語無倫次」、說法支離破碎,另一人直言他「力不從心」,無法應對現場專業投資人一連串尖銳提問。

米蘭之所以成爲市場質疑的焦點,在於他對貿易與金融體系的激進主張,特別是「海湖莊園協議」背後的核心概念。這項構想,最初由貨幣市場專家波扎爾(Zoltan Pozsar)提出,得名於川普在佛州的私人會所「海湖莊園」(Mar-a-Lago)。波扎爾主張美國應透過推低美元匯率與長期利率,重新組織全球資本秩序,甚至威脅削減軍事保護以逼迫盟國配合,與1985年「廣場協議」促成美元貶值、拉動美國出口的策略相似。

當時在哈德遜灣資本(Hudson Bay Capital)擔任研究員的米蘭,認同這項理論,去年底發表報告,進一步將這理論轉化爲政策藍圖。他主張美國應推動中國、日本、歐盟等主要經濟體,減持短期美元資產,改持超長期百年美債,以壓低美元匯率並穩定利率。作爲回報,美國可提供關稅優惠或軍事保護。如無法達成多邊協議,也可單邊針對他國持有的美債徵收費用,藉此施壓。

米蘭在與華爾街對話中堅持立場,強調關稅對外國經濟造成的傷害,遠大於對美國消費者的影響。他表示,徵收關稅的目的並非籌措財政收入,而是實現地緣經濟優勢的戰略工具。這套理論雖在政策圈引發關注,卻未獲市場信任,尤其在川普4月初宣佈對等關稅後,美國公債市場出現拋售潮,引發資金大幅撤出。

雖然「海湖莊園協議」從未被白宮正式認可,但川普施政路線與其理論相當吻合,包括威脅退出北約、向歐盟施壓提升國防支出,以及以關稅吸引企業投資美國設廠。此外,美元匯率的確出現下滑趨勢,也印證米蘭部分主張已轉化爲政策實施。

米蘭激進立場來自其學術與金融背景。他曾於哈佛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師從保守派經濟學權威馬丁.費爾德斯坦(Martin Stuart Feldstein),具深厚理論基礎。畢業後,在對衝基金與財經顧問領域歷練多年,尤其關注貨幣政策與全球資本流動。這段跨界經歷,使他成爲將波扎爾構想轉化爲實際政策框架的最佳人選。

然而,即使米蘭的理論在白宮內部受到重視,外界卻未必買單。許多投資人擔憂「海湖莊園協議」若強行推行,可能對中國等出口導向國家造成劇烈衝擊。正如1985年「廣場協議」後日本陷入泡沫崩盤與長期經濟停滯,一旦中國步上後塵,全球經濟恐將再陷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