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米蘭:爲特朗普出謀劃策的經濟學家

參考消息網4月15日報道 法國《費加羅報》網站近日刊發題爲《爲特朗普出謀劃策的經濟學家斯蒂芬·米蘭是何許人也?》,作者是安妮·德吉涅。文章編譯如下:

不管是在法國財政部還是在歐盟,大家都在研讀白宮顧問斯蒂芬·米蘭的權威文章。他在文章中稱,關稅只是煙幕彈,掩蓋着一場更可怕的貨幣戰爭。

目標明確

特朗普這名頗具影響力的顧問會不會想到,他竟然成爲歐洲經濟學家們熱議的話題?米蘭大概對此並不在意,他情願把聚光燈留給他那位張揚的老闆。這名41歲的幕後智囊,圓圓的臉上架着精緻的眼鏡,小心翼翼地塑造着嚴謹的技術專家形象,因爲他的工作體現着捍衛美國利益的高度政治理念。

法國經濟、財政、工業和數字主權部長埃裡克·隆巴爾這樣建議:“關於美國的動機,我建議大家讀一讀經濟學家米蘭的文章:有一種可以付諸實施的真正的意識形態。”

米蘭在哈佛大學讀博期間,與他有過交集的人都認爲他是個低調且勤奮的學生,很少與外國學生交往。這個年輕人當時就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他選擇馬丁·費爾德斯坦作爲自己的博士導師,費爾德斯坦是共和黨正統派的重要人物,也是美國前總統羅納德·里根的首席經濟顧問。

以文謀職

引起當今學術界興趣的並非米蘭的個人魅力,而是一篇挑戰諸多經濟學教條的長文。這篇題爲《重組全球貿易體系用戶指南》的文章寫於去年11月底,當時米蘭還在對衝基金哈得孫灣資本管理公司工作。他以此文來解讀未來政府的施政意圖。

比如談到關稅時,他寫道:“我預計關稅政策將漸進式推進,儘量減少對市場的不良影響。”這種冷靜語氣並沒有騙過太多人:米蘭在寫這篇文章時已經是特朗普競選團隊的核心人物,這篇文章等於是一份有力且令人信服的求職信,爲他爭取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職位助力。不過,他並沒有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露面,各大新聞圖片社也沒有發佈米蘭與特朗普總統在一起的照片。

這篇文章剛發表時無人問津,如今卻出現在西方各國財政部官員的辦公桌上。實際上,它以一種令歐洲人擔憂的方式解釋了美國總統上任頭兩個月經濟政策看似前後矛盾的現象。

法國財政部首席經濟學家多蘿泰·魯澤說:“在世界其他地方,傳統上人們認爲美元作爲全球參照貨幣的地位是美國享有的一種‘過高的特權’。相反,米蘭和特朗普的許多其他顧問則認爲,這種國際主導地位對美國來說是一個真正的負擔,它能解釋美國的國際貿易逆差和美國的去工業化……”

被指“玩火”

米蘭的文章圍繞一個複雜的等式展開:如何籌錢解決美國的財政赤字?如何在維持美國國債低收益率的同時讓美元貶值?這名經濟學家的答案很簡單:讓美國的盟友們買單。從技術層面上講,他希望迫使盟國將現有的美國國債換成收益率極低的永久或準永久債券。

換句話說,就是要與世界其他國家分擔美元的“負擔”,同時將其他大陸的經濟增長轉移到美國。爲說服那些不情願接受這種不利交易的國家,米蘭建議以美國的軍事保護傘和降低關稅作爲交換籌碼。他寫道:“防禦保護傘與我們的貿易逆差是通過貨幣聯繫在一起的。”

特朗普似乎要不折不扣地執行這一戰略,他發起一場大規模的貿易戰,同時還不斷威脅要退出北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耶·布朗夏爾說:“我個人並不認識米蘭,但在特朗普的圈子裡,他可能是最懂經濟機制的人。他堅信強勢美元長期以來一直嚴重損害對美國經濟至關重要的未來產業,比如工業。所以他想降低美國國債對投資者或外國央行的吸引力,從而讓美元貶值。在我看來,他是在玩火,因爲如果投資者不再購買美國國債,對美國乃至整個金融體系而言,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米蘭夢想在特朗普位於佛羅里達州的海湖莊園達成一些不可思議的協議,從而使這一操作正式化。他在文章中明確提到1985年的《廣場協議》。現在想達成這樣的協議極不現實:1985年美國針對的主要是盟友日本。而如今,華盛頓指責的焦點是中國,一個不太容易被美國的威脅嚇倒的國家。

儘管存在這一弱點,米蘭的文章還是有它的魅力,因爲它讓人們看到美國的狂妄自大到了何種程度。美國總統的這名經濟顧問毫不猶豫地設想終結自由外匯市場,策劃美國債務的準違約,同時進行某種形式的資本管制,完全無視各國央行的獨立性。安聯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盧多維克·敘布朗說:“我們不要忘記,米蘭是對衝基金公司培養出來的。他習慣了與共識反向操作,尋求砸盤。”

米蘭和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都認爲關稅只是談判的工具,註定會消失。在這一點上,他們與另一名白宮顧問彼得·納瓦羅以及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的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意見相左。後者認爲貿易戰從4月2日開始將愈演愈烈,並且註定會持續下去。特朗普怎麼想呢?從他最近紛雜的言論中很難判斷。米蘭最近接受彭博社採訪時也承認,暫時來看,關稅戰還將繼續。他在文章結尾謹慎地說:“路是有的,但很窄。”(編譯/王忠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