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糾結20%關稅!學者籲速公開內容 勿分心政治全力研擬經貿政策為要

臺灣安全研究中心、亞太政策研究協會等單位4日在臺北舉辦「川普的『對等關稅』及臺灣面臨的多重挑戰」,聚集專家針對川普關稅衝擊下,提出臺灣在安全、經貿層面上議題的建議。記者黃雅慧/攝影

賴清德政府稱臺灣對美出口「暫時」面臨20%關稅引熱議,短期內,學者認爲應積極面對臺灣對美關稅就是20%,同時應儘早公開談判內容,讓企業及早因應,纔是民主作法。同時政府不要被政治性議程分心,要全力研擬全面性的經濟產業戰略。

臺灣安全研究中心、亞太政策研究協會等單位4日在臺北舉辦「川普的『對等關稅』及臺灣面臨的多重挑戰」,聚集專家針對川普關稅衝擊下,提出臺灣在安全、經貿層面上議題的建議。

前臺大校長、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講座教授管中閔梳理美國對其他各國關稅認爲,川普關稅與美國親疏之間有關,也因此臺灣不必再糾結20%數字,臺灣屬於中圈(15%-20%),再努力也難掙脫這個範圍。如果要努力降下,就要問付出值不值得。因此認爲要接受、積極面對20%的新現實。

就短期而言,管中閔認爲有四項工作:一是還有可能爭取更多對美出口關稅豁免;二是穩定匯率;三是成立紓困基金;四是分散出口市場,而不是分散生產地,其中還有很多市場未完全開發,比如歐盟就是一個例子。

政治大學臺灣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詹滿容對於暫時性關稅、保密條款有些建議,她認爲保密條款是過程,不是結果,不論世界貿易組織(WTO)還是跨太平洋夥伴全面協定(CPTPP),都有60天或120天時間能回國討論定調,有未確定性。因此民主正常政治體制下,需要由諮商來替代暫時性,有困難應可通過國會機制商量,不能閉門造車。

管中閔也認爲,貿易談判有太多內容沒有公佈,市井傳言多就是因沒公開,不公開,市場不確定性越高,傷害很大,因此早公佈好過晚公佈。

政大臺灣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劉復國認爲,臺美經貿關係進入不穩定期,市場不確定性大增,這也會是臺灣不確定性。他進一步指出,臺灣躋身亞洲四小龍,憑藉的就是製造優勢,這一波川普關稅操作下,可能要多顧慮,因爲很多跡象顯示,這正不斷稀釋臺灣製造優勢。

對於當前狀況,臺灣應如何應對,劉復國認爲有四點:一是可能擴大對美採購;二是權衡擴大對美投資與爭取合理對等關稅;三是政府應全力支持產業因應美國經貿挑戰,而不應被其他政治議程被分心,需要有全面性經濟產業戰略;四維持戰略誠意,讓國防預算與改革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