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下,專家建言財政政策加力穩外貿

針對美國對華加徵畸高關稅,中國已採取了相應關稅反制措施。

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近日國務院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明確提出要實施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靠前發力推動既定政策儘快落地見效,根據形勢需要及時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座談會還提到,希望專家學者發揮專業優勢,圍繞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多提前瞻性、建設性意見。

經濟學家、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賈康告訴第一財經,在當前美國發動的全球關稅戰升級背景下,外貿面臨供應鏈成本上升、市場需求萎縮、國際規則不確定性增加等挑戰。財政政策作爲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需通過精準施策穩定外貿基本盤,同時推動結構升級。

賈康建議,財政政策需形成“應急-轉型-引領”三階段組合拳,短期內以保企業生存爲核心,中長期通過規則適配和產業鏈升級重塑競爭力。同時需加強與國際貨幣、產業政策的協同,例如,搭配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推廣,降低匯率風險。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中國財政工具的應用應更加註重精準性與合法性,以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應對保護主義逆流。

他解釋,短期財政政策可考慮支持相關企業保訂單、穩產能。具體採取的策略可以提高退稅效率,對受關稅影響嚴重的行業(如機電、化工)實行“即報即退”,縮短資金週轉週期。設立外貿應急基金,針對突發性訂單流失地區(如對美出口企業),提供過渡性現金流貸款,利率財政貼息1-2個百分點。

“另外,可考慮關稅反制與豁免清單動態調整。比如,對關鍵中間品(如半導體、稀土)實施進口關稅臨時豁免,降低產業鏈成本。對反制清單中的商品(如農產品)提供替代性採購補貼,平滑供應鏈衝擊。” 賈康說。

在穩外貿中期財政政策支持方面,賈康認爲重在優化結構,支持產業鏈區域化佈局,推動貿易數字化,提升競爭力。比如,通過財政專項債募集資金,支持企業在東盟、非洲等新興市場建設“海外倉+組裝中心”,對衝關稅區域歧視。對RCEP(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成員國投資給予所得稅“三免三減半”優惠。對跨境電商平臺的數據通關、海外獨立站建設給予30%成本補貼,降低中小企業出海門檻。試點“數字自貿區”,免除區內企業數據跨境流動相關稅費。

長期而言,賈康認爲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注重規則重構和內需聯動,比如,積極參與國際稅收協調主動對接OECD(即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全球最低稅率改革,避免跨國企業因“稅收窪地”轉移產能。在自貿協定談判中納入“數字關稅”互認條款。

另外,賈康建議推動“外轉內”市場適配。比如,對出口轉內銷企業給予增值稅留抵退稅優先處理,放寬CCC認證(即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轉換期限。地方政府聯合電商平臺開展“外貿優品”專項消費券活動。

培育新貿易節點,如財政資金傾斜支持海南自貿港、中歐班列樞紐城市,構建“關稅優惠+物流補貼”聯動機制。對綠色產品(如光伏、電動車)出口給予碳關稅抵扣補貼。

賈康表示,財政政策穩外貿也要防範相關風險。比如,相關財政政策需要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定,避免直接出口補貼,更多采用研發補貼、區域普惠政策。注重財政可持續性,通過提高國資利潤上繳比例、調整過剩產能補貼來平衡支出。注重產業安全,可考慮建立關鍵產品(如芯片、醫藥)的進口替代財政專項基金。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告訴第一財經,財政支持穩定外貿行業,從思路看,一是支持外貿行業從對美出口轉向更加多元化的市場;二是從支持出口轉內銷,因爲全球關稅戰背景下全球需求可能收縮,通過對內銷售消化一部分,財政可以通過擴大支出規模並將部分資金用於補貼消費者,促進內需的提振;三是部分主要滿足美國消費者偏好的出口企業可能面臨較大壓力,包括失業風險,需要財政兜底民生保障,維護社會穩定。

羅志恆建議,財政政策可以在今年4%基礎上,及時根據形勢調整並宣佈追加預算,確保必要的支出強度。

在穩定就業市場、強化民生兜底保障方面,羅志恆建議,設立產業紓困基金,制定產業風險標準,分級提供產業紓困補貼。例如將出口依賴度和利潤率作爲產業風險標準,對風險較大的產業提供臨時紓困補助。適當加大對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支持力度,嚴格落實國家出臺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針對當前可提供的就業崗位制定有針對性的稅收幫扶政策,科學設置政策期限,穩定政策預期。擴大失業保險保障範圍和保障力度。對受衝擊較大的行業,發放產業專項保險金,設置過渡期保障;健全失業保險金跨區域參保銜接,建立省級失業保險調劑金,按常住人口而非戶籍人口分配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