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關稅政策掀外貿挑戰 金研院院長高一誠:建議三管齊下應對
高一誠指出,美國近30年經常帳赤字根源於貿易逆差,而臺灣40年維持經常帳正值則源自貿易順差,顯示臺灣整體儲蓄大於投資。當國際壓力要求臺灣調整貿易結構時,傳統的單一方式(如壓低出口)可能導致內需疲弱或經濟成長減緩,因此,臺灣須以更完整的「經常帳範疇」規劃政策,而非僅聚焦在貿易順差的數據表面。
在具體策略上,高一誠建議三管齊下,一是逐步降低對美貿易順差。建議調整過程必須提升臺灣產品與服務的不可替代性,二是提高美國對臺灣國外要素所得淨額,要透過進口美國關鍵的商品、人才、與技術,來提高臺灣的競爭力與國家安全,例如,引進美國關鍵人才,提升臺灣高等教育水準、國防與民防戰力、以及資訊與網路安全等。
三是增加對美國的無償援助,可透過產品或服務的捐助,幫助美國減少因氣候變遷與毒品氾濫所產生的社會問題。對於目前美國消費者需求彈性較高的臺灣產品,在調整過程中,需要將臺灣製造的品質與服務有效地提升,並拓展美國以外的市場。
高一誠舉例,疫情間臺灣援助各國口罩就是在「無償援助」的範疇,無償幫助別國解決關鍵的問題。此外,福島地震時臺灣對日本的無償援助,大幅提升日本民間對於臺灣的好感度。而目前美國貧富差距太大,而在其政府縮減開支下,底層的人民其實是需要外界的幫忙。
臺灣以外貿立國,高一誠建議,要透過此次外部衝擊與調整過程,進口更關鍵的生產要素,以出口更具價值的產品與服務。
整體而言,在外部政策牽動國際價格與資金流向的同時,臺灣不能只被動調整出口結構。藉由應對措施三管齊下,臺灣才能在全球貿易秩序轉變之際,穩住經濟根基並爭取更大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