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打造“能出汗”體育課,“體育八條”動了真格
2月17日,北京市中小學開學第一天,北京市教委、北京市體育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簡稱北京"體育八條"),通過打造"能出汗的體育課"、大力開展學生"班級賽"、科學精準提升學生體質等八項舉措,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將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學校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體系。
多地中小學迎來開學第一天,但北京開學第一天顯得與衆不同,因爲相關部門出臺"體育八條",是送給學生的特殊開學禮物——從開學第一天起,學生將會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這既能解決"小眼鏡""小胖墩"問題,也能爲學生學習乃至精彩人生創造有利條件,因爲身心健康是一切之根本,而加強體育鍛煉將塑造強健體魄夯實人生基礎。
近年來,從國家層面到各地越來越重視中小學體育工作。《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強體育必先強教師,教育部爲此研製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建設若干舉措的通知》。北京"體育八條"既是落實中央文件要求,也在努力打造中小學體育工作的首都樣本。
北京"體育八條"有三個特點:一是"全",從教育理念、體育課、班級聯賽等多個維度全面提升中小學體育工作。二是"細",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跑步距離給出具體建議,爲有效提升學生上肢力量,制定不同年級鍛鍊標準。三是"實",以務實要求和措施推動學生"真鍛鍊",確保運動和體育課效果不打折。另外,推進體教融合機制、完善評價機制等也不乏新意。
特別是,北京"體育八條"提出打造"能出汗的體育課",彰顯出政策制定部門洞悉部分學校的體育課質量不高、流於形式,進而針對性提出具體要求:杜絕"說教課"和"不出汗"的體育課,防止教學內容碎片化、隨意性。所謂"說教課",是指部分體育老師在教室講臺上體育課,或者在操場"說體育",只講理論知識而不見實踐行動。所謂"不出汗",即學生上體育課一舉一動"懶洋洋"。
關於學生上體育課,有種常見說法是"三無七不"——即無強度、無難度、無對抗,不出汗、不喘氣、不奔跑、不髒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傷。雖說"擦皮""扭傷"不宜倡導,但其他表現根本就達不到體育鍛煉的目的。比如"不出汗"的體育課,不客氣地說,實爲應付或者表演,浪費體育課機會和資源,難以實現提升學生體質的效果,應堅決杜絕。
坦率說,面對不愛體育鍛煉的學生,找各種藉口不上體育課或者上體育課"不出汗",體育老師也很無奈。比如一些學生以身體不適爲藉口拒絕上有強度的體育課,有的學生通過請假、故意值日等方式逃避體育課,作爲體育老師既不是醫生無法診斷學生身體情況,也不是福爾摩斯能發現學生在逃避體育課。這都會影響體育課效果,如果學生連體育課都不上,更別說"出汗"了。
所以,無論是打造效果顯著的體育課,還是大力開展學生班級聯賽,或者課間體育鍛煉等,都應該秉持求真務實的精神,讓學生"真運動"或者"真出汗",才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要實現這個目的,既需要學校嚴格落實"體育八條"規定,也需要從思想上解決部分學生不愛鍛鍊、不愛出汗等問題。這要了解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應針對不同興趣的學生量身制定感興趣的項目。
文/馮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