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機器人應用場景全面開花
醫療機器人進行技能展示 工作人員展示仿生蜜蜂 機器人主題餐廳的恐龍機器人與客人互動
昨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落幕,超過200家國內外機器人企業集中展示了最新技術和應用成果,充分展現北京作爲全國機器人產業高地的強大吸引力。
會上,北京市經信局發佈機器人“雙百工程”成果,宣佈提前超額完成培育100種高附加值機器人產品、100種可推廣應用場景的目標。在場景應用方面,目前北京機器人已覆蓋醫療、物流、製造、服務等多個細分領域,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下一步,北京市將強化整機能力、開放全域場景、優化要素保障,推動產業發展。
世界機器人大會亮點紛呈
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各類前沿機器人技術與產品集中亮相,從仿生飛行到工業檢測,從人形格鬥到應急救援,讓觀衆大飽眼福,沉浸式感受到了科技發展的魅力。
新品發佈環節,傲鯊帶來的首款消費級產品VIATRIX增程動力外骨骼機器人備受關注。這款機器人正是電影《流浪地球2》中“盔甲”和機械臂的原型——片中隊員穿“盔甲”搬運重物、韓朵朵靠機械臂守護太空電梯的場景,如今在展會現場變爲現實。“確實感覺有一股力在拉動我的腿。”體驗過的觀衆分享道,“剛戴上有點分量,走起來卻很輕鬆。”傲鯊現場設置跑步機、登樓機等裝置,體驗者穿戴VIATRIX完成行走、奔跑、上下臺階等動作時,動作流暢自然,全無傳統外骨骼的僵硬感,直觀感受科技賦能的力量。
A館上空,兩隻仿生蜜蜂振翅飛過,發出清晰的嗡鳴,吸引觀衆駐足觀望。循着軌跡望去,蜜蜂已輕盈落回工作人員手中。這是來自FESTO的仿生成果,其身長僅22釐米、翼展24釐米,是目前仿生學習網絡中體型最小巧的飛行器。值得關注的是,該款仿生蜜蜂具備自主集體飛行能力,10只蜜蜂在室內協同飛行時可自主規劃路徑、互不干擾,展現出精準的羣體控制技術。
人形機器人展區,宇樹科技最新升級的G1格鬥款人形機器人與7月剛發佈的R1人形機器人成爲焦點。G1的格鬥演示極具觀賞性,它流暢地使出迴旋踢瞬間踢倒沙袋,引發全場驚呼,不少小朋友興致勃勃地模仿動作。“格鬥上用的技術是最新一代的技術。”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介紹,“機器人的腿是鋁合金的,在上面能擊打出這麼多凹坑說明了力度之大。”樂聚夸父人形機器人也亮相展會,從戶外配送、太極表演、人機互動到料箱搬運、物料分揀、SMT料盤出庫、接待導覽,完成全場景任務演示,展現多元應用潛力。
C館的特種機器人展區聚焦實用場景。這些四輪式機器人外形酷似科技感小型運載設備,根據搭載裝備不同,可針對性完成洪澇災害救援、電力故障排查等任務。在自主地圖模擬展示中,特種機器人沿預設路線精準抵達目標區域,高效完成障礙物規避、任務執行等環節,充分彰顯在應急領域的應用潛力。
除此之外,腦機接口體驗區熱火朝天,相關產品帶來“科學又玄學”的體驗,意念操控機械手、耳機“指引”行走方向等互動,讓現場觀衆欲罷不能。
這場盛會不僅呈現了機器人技術在多元領域的創新突破,更通過近距離的互動體驗與場景化展示,讓公衆直觀感受到智能科技如何從實驗室走向生活。
醫療物流服務深度應用
實際上,不只是會場上,從清晨到日暮,從家庭到社區,從商業空間到公共服務領域,智能機器人正在重新定義北京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爲這座超大型城市注入全新的活力與可能。
今年4月,北京協和醫院口腔科採用機器人技術,爲一例扁桃體癌患者成功實施了包含口咽癌擴大切除、頸淋巴結清掃及皮瓣修復在內的“三合一”高難度手術。自2023年11月首次應用國產機器人完成國內首例經口口咽腫瘤切除手術以來,北京協和醫院已成功完成30例機器人輔助頜面外科手術。機器人輔助技術在口咽、口腔頜面腫瘤切除及組織瓣修復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爲更多患者提供了精準且高效的診療體驗。
位於北京順義的京東亞洲一號電商物流中心內,每一筆訂單都經歷着從揀貨到打包,再到分揀、搬運的完整流程。這些環節全由機器人精準且高效地完成,實現了無縫銜接的自動化。其中,AGV/AMR(自動導引車/自主移動機器人)在京東亞洲一號倉庫中能夠實現“貨到人”揀選,使效率提升五倍。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還在積極探索康養型機器人的應用。今年7月,2025北京智能康養機器人應用大賽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亦莊)舉行。現場展示了外骨骼機器人助力腿腳不便的老人行走,手功能康復訓練一體機精準引導患者恢復抓握能力,智能養老機器人通過AI語音交互緩解獨居老人的孤獨感等多種前沿科技產品,讓大衆看到智能康養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在養老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前景。
機器人融入教育與生活
北京還探索了機器人課堂,初步形成包括課堂學辦、老師助教、課間玩伴和物品運送四類機器人+教育解決方案,先後在14所中小學部署38臺機器人,推廣了機器人美食,形成了包括拉花咖啡機器人、智能牽引機器人和炒菜機器人等10餘款產品的解決方案,部署應用210餘臺。
“人形機器人半馬比賽創造了機器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即將開幕的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開創人形機器人綜合競技的先河。機器人大世界2.0,機器人4S店等平臺陸續點亮升級,持續保持我市機器人場景活力和產業熱度。”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姜廣智提到。
未來,北京市將加速機器人規模化應用進程,遴選發佈一批應用成效顯著的機器人產品和場景,促進產品迭代,拓展更多用戶服務場景,持續推動“雙百工程”(百種創新產品、百個應用場景)建設,此外還將加速人形機器人從場景試用邁向規模化應用。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持續深化,一個更加智能、便捷、人性化的機器人服務新時代正在北京徐徐展開。
亦莊昌平產業集羣發展
今年4月19日,在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中,“天工Ultra”成爲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馬冠軍。“天工”成功完賽背後,是機器人產業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作爲“天工”誕生地、北京重要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北京亦莊集聚了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生態企業300餘家,機器人產業規模超百億,基本形成了覆蓋核心零部件、整機到應用場景的具身產業鏈體系,初步形成了全要素支撐、全鏈佈局、全景賦能的具身智能創新生態。
來自鬆延動力的“小頑童”和“旋風小子”則分別取得了第二個與第三個衝線的好成績。2025年3月,鬆延動力正式入駐昌平未來星科能源谷智造產業園,同期發佈低成本高性能N2雙足人形機器人。得益於昌平區完善的產業配套政策與空間培育體系,鬆延動力僅用三個月便實現批量化生產能力。根據北京市昌平區經濟和信息化局此前公佈數據,目前落戶昌平的機器人企業已超百家,且機器人企業呈現多元化、集羣化發展態勢,各細分賽道均涌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業。目前,昌平已具備完善的機器人產業基礎,包括產業空間配套、科研人才儲備、園區配套設施以及政策扶持,作爲北京市“一南一北”機器人賽道重點佈局區域之一,昌平區正不斷匯聚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的優質企業、創新團隊與高端人才,持續推動產業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
產業協同效應持續釋放
產業集羣帶來的協同效應正在持續釋放。在亦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通院)、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家電院)、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電科院)、上電科等權威科研檢測機構,山東、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創新中心攜手本地具身智能企業,以及小米、海信、海爾、國家電網、京東物流、中國聯通等頭部場景應用方,多家領先的人形機器人和AI企業共同參與,成立具身智能測評實驗室聯合體。共同推動測評基地建設、測試標準編寫、技術課題組設立、共同編制具身智能測評報告等工作,並推動統一測評規範和認證標識在產業鏈上下游的互認與落地,打通具身智能產業“測評-標準-應用”閉環,並以此加速具身技術演進,降低產業合規成本。與此同時,北京北部的未來科學城與亦莊的機器人產業園形成聯動,爲機器人企業提供研發、製造、測試、應用和展示空間,加速產業集聚發展。
經過多年培育發展,北京已形成完整的機器人產業生態,龍頭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協同的創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據北京市經信局消息,2024年全市機器人產業營收超過300億元,同比增長近50%,目前北京擁有機器人骨幹企業400餘家,人形機器人整機單位近30家。
隨着《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的深入實施,北京機器人產業集羣效應將進一步增強。預計今年,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將形成創新要素集聚、創新創業活躍的發展生態。全市機器人核心產業收入達到300億元以上,打造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機器人產業集羣。
·拓展·
北京將從三方面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
近年來,北京在支持機器人科技產業創新、拓展場景應用、加強要素保障等方面不斷加大政策支持,構建資金、場景、標準三位一體的政策支持體系,釋放出強大的產業推動力。
針對尚在開發期的新品,北京市首創了“機器人未定型創新產品首試首用”獎勵政策,兩批次獎勵政策累計支持38個企業78款創新產品在商用服務、製造業、建築、商貿物流、安全應急、能源、農業、醫療等8個領域25類場景首試首用,迭代升級。同時,還設立百億機器人產業發展基金,發揮逆週期和跨週期調節作用,培育產業龍頭企業,健全機器人產業鏈佈局。
對於機器人企業急需解決的零部件加工配套等難題,北京市專門建設了共享加工中心,提升精密、快速、專業和協同加工能力,縮短新品研發和樣品試製週期,補全加工配套短板,全面提升京津冀地區產業配套服務能力。爲推動企業孵化與應用落地,北京亦莊還根據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和需求,制定個性化的孵化方案,爲企業提供創業指導、技術支持、市場開拓等服務,加速企業的技術迭代與商業化落地。
同時,北京市爲機器人產業提供良好的組織保障,完善本市機器人產業推進工作機制;制定專項政策,利用首臺(套)等政策,統籌支持創新載體建設、創新產品研製、應用場景示範;利用高精尖產業人才政策,加大國際一流機器人高端人才和高層次團隊的引進培養力度。
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姜廣智表示,將總結“雙百工程”經驗,聚焦企業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需求,從三方面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一是強化整機帶動,探索顛覆性技術,突破運控技術,建人形機器人整機中試驗證平臺,推動規模化生產,培育優質創新產品。二是加快全域場景開放,面向全球開放公共服務場景,形成“機器人+智慧生活”北京方案,打造應用標杆城市。三是優化產業要素保障,用好產業政策和基金,壯大創新主體,促進人才引育,優化園區佈局,打造特色產業集羣,服務產業快速發展。
政策組合拳成效顯著。2024年,北京機器人產業商業化項目數量同比增長50%。未來,政策帶動效應將進一步釋放,推動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創新應用高地。
本版文(除署名外)/本報記者溫婧實習生李正宇張亦弛
統籌/餘美英攝影/本報記者崔峻付丁
TA說
人形機器人產業迎來黃金時代
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
當前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迎來需求與技術雙輪驅動的黃金時代。一方面,成本大幅下降、運動控制提升、AI大模型驅動等技術進步顯著推動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基礎能力迭代-自主決策探索-場景試點驗證”的良性循環在企業層面逐漸形成。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通過構建具身智能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打造數據集全鏈條的閉環、搭建中試驗證平臺、建設公共測試實驗室、建立開源社區等多種舉措,持續提升機器人產業生態構建能力。
目前,我國人形機器人整機平臺超過160家,真機數據超過600萬,此外還有衆多核心零部件企業。截至2025年7月底,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融資總額已超過240億,已超過2024年全年融資總額,市場熱度還在持續上升。
文/本報記者藺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