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令屢失效 衛福部開放警方查社政系統、家暴電子監控政策方向不變
衛福部因應近期多起重大家暴案件,今天邀集司法院、法務部、內政部警政署、縣市警察局及專家學者,舉行家暴案件司法程序研商會議。聯合報系資料照
國內近期屢傳持有保護令的女子遭傷害事件,保護令遭質疑效力全失。衛福部今邀集司法院、法務部、內政部警政署、縣市警察局及專家學者,舉行家暴案件司法程序研商會議,會中決議,爲強化家暴案件風險資料串接,刑事局偵查隊幹部可查衛福部保護資訊系統,掌握個案危機程度。
土城案件中,施暴男子違反保護令,卻被無保飭回;新北夜店命案,被害女性公關申請保護令,卻等了2個月才獲准。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指出,有鑑於此,今天會議中做成結論,社工、警察等網絡成員,協助被害人聲請保護令時,除提供通報表、親密關係危險評估量表外,也應該提供事證資料,例如驗傷單、照片、手機通訊截圖等,盼縮短法官審理保護令時間,加速核發。
8月6日立法院司法法制委員會邀衛福部就保護令議題備詢,當時衛福部承諾將研議以電子腳鐐避免家暴加害人接近被害人。張秀鴛表示,今天會議中,專家及警政署、司法院、法務部代表同意以科技設備實施電子監控,避免被害人受害,但家暴電子監控與防止受刑人潛逃的電子腳鐐不同,加害人、被害人雙方都要裝設監控設備,才能在加害人接近時警示,因此涉及被害人隱私、加害人人身自由2項法律議題,專家建議必須謹慎研議。
張秀鴛說,會中決議政策方向不變,但專家建議,有必要先參考國際實務經驗,且電子監控勢必涉及修法,建議除參考與我國相同的大陸法系外,也要參考英美法系國家如何在法制上進行作業,同時考量各國實務情況,包括如何避免加害人想「試試看底線」,試圖接近被害人,導致警鈴不斷響起,監控者疲於奔命,或試圖以物品遮蔽監控設備訊號等,排除這些「副作用後」,再套用至國內實施。
另,由於違反保護令在檢警單位處理時,常被低估風險,導致如土城案輕縱情況,釀成憾事,張秀鴛說,會中決議,爲強化家暴案件相關風險資料串接,開放形式偵查警察官處理違反保護令案件時,可查詢衛福部保護資訊系統,瞭解案件加害人家暴通報歷史,以利檢警掌握暴力危機程度,不過並非開放全數員警使用,而是由警方幹部查詢,至於幹部職位劃定,將由警政署訂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