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醫衝刺港股IPO,如何把控合規風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廣州報道
AI醫療很熱,中醫藥也想搭乘這班快車。
繼今年1月首次遞表失效後,AI中醫醫療服務商問止中醫,近日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衝刺港股IPO,海通國際成爲獨家保薦人。
公開資料顯示,問止中醫成立於2018年,是國內最大的中醫人工智能醫療服務機構。其業務主要分爲中醫醫療服務、中醫生活產品(包括多種養生產品、在線錄播課程及書籍)以及中醫大腦訂閱服務三大板塊。其中,中醫醫療服務是該公司主要收入來源,佔其去年營收的89.6%。
據瞭解,問止中醫最新一輪融資發生在2024年11月,獲得1200萬美元投資,投後估值約2.56億美元。融資協議中的回購協議約定,若問止中醫未能在A-4輪發行日期5年內(也就是2027年1月14日前)完成上市,或將觸發贖回條款,投資者有權贖回優先股,公司需向投資者支付原優先股的本金加上8%利息。
雖然有技術賦能,但AI中醫的合規性、有效性等風險依舊是上市路上亟需解決的問題。華南某一級行業研究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AI醫療風口仍在但中醫結合仍是難點,目前的上市窗口期對一些企業來說是謀求上市退出的時機。
中醫現代化
中醫行業長期面臨分散化、非標準化等困境,當人工智能登上時代舞臺,中醫行業似乎也迎來了現代化發展轉機。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明確提出“發展中醫智能輔助診斷系統”,指出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方法,深入挖掘中醫藥的核心精髓,並通過創新推動中醫藥形成新的特色與優勢,進而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特色化發展。
根據灼識諮詢報告,AI輔助中醫市場正以驚人速度擴張。AI滲透率從2024年的1.4%預計提升至2029年的5.4%;AI中醫市場規模從2024年的160億元 增長至2029年的1001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44.3%。
公開信息顯示,問止中醫等智能中醫企業構建了以“C端服務+B端賦能+文化生態”爲核心的多元化收入體系,線上線下業務協同發力,形成全國化的服務網絡。相較於同行業其他企業,問止中醫最具競爭力的是其自主開發的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系統“中醫大腦”,號稱配備了中國內地中醫醫療服務行業最大的臨牀知識圖譜。並表示該“中醫大腦”是中國內地首個及唯一一家通過三甲醫院臨牀一致性研究,並通過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專家評審的中醫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系統。
發展至今,問止中醫共計完成五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約1.6億元人民幣,吸引了藍馳創投、真格基金、聚利基金等知名投資機構的加持。
就人工智能輔助的收入而言,問止中醫是2023年及2024年中國內地最大的人工智能輔助的中醫醫療服務提供商,市場份額分別爲1.5%及1.3%。截至今年五月底,其客戶範圍已擴大至全國373個城市。
招股書顯示,問止中醫的去年收入構成中,89%的醫療服務收入來自線上醫療服務。2022年至2024年,所有類別患者單次就診消費額分別爲817.9元、933.2元和937.1元,費用並不算低。問止中醫的毛利率常年處於較高水平,報告期內,毛利率分別爲56.3%、59.8%、60.7%,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
然而,問止中醫至今仍未盈利。招股書顯示,在過去的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前五個月,問止中醫的營業收入分別爲人民幣0.62億、1.89億、2.36億和1.00億元,相應的淨虧損分別爲人民幣1.54億、1.94億、0.45億和0.44億元。
合規風險
除業務結構不平衡、單核依賴性強、盈利能力待考究之外,問止中醫衝刺上市還不可避免地受到合規性風險的阻攔。
在普遍認知中,中醫這碗飯是“越老越吃香”的。反觀問止中醫核心團隊,三位創始人崔祥瑞、林大棟、張南雄均不是醫學科班出身,甚至崔祥瑞也沒有中醫相關的專業學習經歷,而林大棟、張南雄中醫相關的執照和學位,也主要獲取自美國。
另一方面,據招股書,2024年,問止中醫累計服務了5.09萬名患者,其中包括7900多名癌重症患者和1.25萬名疑難症患者。
問止中醫在多個平臺也收到過不少來自消費者的投訴,涉及退費難、服藥後身體不適、虛假/誤導宣傳等多個方面。
問止中醫在招股書中也明確承認,基於業務性質,公司不時收到客戶投訴。包括對治療效果的擔憂、對病情惡化的感知、對處方藥物的不良反應,以及對醫生服務的不滿等。
解放軍總醫院教授、主任醫師、解放軍總醫院國家重點學科腎臟病科名譽主任陳美香院士曾指出,人工智能與中醫藥的深度融合,面臨着數據標準化與共享機制的構建難題、中醫辨證邏輯與算法模型的融合問題、複合型人才緊缺的現實瓶頸三大關鍵挑戰,需引起行業高度重視並協同攻關。
AI中醫是否能夠乘上這波人工智能的東風,問止中醫後續的表現值得關注。不過在尋求資本支持的同時,調整業務結構、制定行業標準、突破技術瓶頸、培養複合人才可能纔是更應該被重視的、打造信任的有效途徑。
(實習生薛麗瑩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