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0後養老困局何解?專家提出五大路徑

家庭變小了,人口流動快了,靠子女養老越來越難!“銀髮族”如何安享體面晚年?這已成爲數億家庭心頭沉甸甸的問號。

近日,中國新聞社國是直通車主辦、大家保險戰略支持的“城心守歲月——共繪中國式養老新圖景”主題沙龍在京舉辦,多位專家共議養老新趨勢,更開出破解當下困局的“藥方”。

70-90後的養老焦慮何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養老方式和制度體系發生了巨大變遷。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人口與健康學院院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杜鵬指出,養老方式從家庭養老走向社會化養老,基本養老服務也從兜底補缺邁向均等普惠,形成了既區別於傳統,又有別於其他國家的“中國式”特徵。

“中國正經歷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家庭共時性變遷’,‘70後’‘80後’‘90後’都面臨着養老困惑。”杜鵬特別點名。

該如何增強他們的養老安全感?杜鵬提出五大關鍵路徑:一是政策支持制度化,建立穩定的養老預期。例如,可考慮構建從中央到地方的立體化政策體系,強化“居家爲基礎、社區爲依託、機構爲專業支撐、醫養相結合”框架中各類服務的聯動;通過?政策導向牽引優質服務資源下沉等。

二是服務體系分層化,減少養老支持焦慮。杜鵬提到,可在社區養老機構和街道層面建設融合老年食堂、日間照料等功能的一站式綜合體,打造步行15分鐘可達的“服務圈”。積極建設老年友好型社區。

三是服務內容精準化,提高服務質量。例如在精神關懷與社交支持方面,通過心理疏導、文化活動、鄰里互助等形式,緩解老年人孤獨感並增強社區歸屬感。

四是服務機制智慧化,發揮科技力量。杜鵬建議,搭建養老雲平臺,統籌服務機構、志願者、醫療資源等要素,優化服務匹配效率。以智慧技術賦能服務精準供給。

五是主體協同多元化,合力構建養老安全網。杜鵬認爲,可通過稅費減免、運營補貼等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擴大專業化服務供給規模。多元協同激發服務活力,同時支持涉老公益基金會、基層老年協會等組織發展,激活社區內生動力,形成“政府兜底+社會補充”的服務生態。

“保險+”範式提供三重保障

我國社會正面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演進和家庭結構深刻變遷的雙重疊加挑戰,家庭養老“高需求”和“弱能力”的矛盾日益凸顯。

大家保險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李欣強調,養老服務不能僅依靠家庭,需要整合家庭、商業和公共資源,實現跨領域、多層次、全生命週期的綜合供給。如今,越來越多社會力量積極響應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多方協同打造中國式養老的解決方案。

“保險行業是目前中國養老市場上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李欣強調,保險行業依託險資深厚的長期資金儲備和戰略縱深,在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等方面深入佈局。特別是機構養老端,國內頭部保司紛紛入局,逐步探索出了重資產、輕資產、輕重結合等佈局模式,在保障長者服務高品質的同時,初步跑通了一條可持續的商業養老之路。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鎖凌燕指出,當前中國保險業面臨一個重要挑戰,即如何隨着社會進步持續發揮保險的重要作用。保險業還需要關注居民的非財務風險。如果保險業能夠在提供傳統金融服務的同時,提供相應的關聯服務以化解消費者焦慮,能在一定程度上給長壽社會貢獻“保障密碼”。

鎖凌燕認爲,“保險+”範式的核心邏輯在於爲銀髮歲月提供三重保障。一是資金保障,優先解決居民購買養老關聯服務的資金短缺問題,再結合服務端持續的場景優化,激發居民服務需求、促進養老儲備,規避財務風險。二是服務保障,通過提供融資服務滿足養老產業服務商資金需求、爲之提供穩定的客戶羣,促進範圍經濟解決盈利難題、減少資源錯配問題,進而提升多元化服務的可及性。三是效率保障,以人爲中心整合服務,關注各類影響銀髮生活質量的危險因素,綜合各類風險管理服務,實現規模化、標準化、集羣化、品牌化發展,助力個人、家庭得到“閉環”服務有望改善銀髮生活質量、降低養老綜合成本。

鎖凌燕提醒,老齡化推進帶來背景風險系統性地增加,中國乃至國際社會都缺乏相應的風險管理經驗,要及早推動多元化參與和探索。開始的時間越早,制度形式的騰挪空間越大,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越強。“比較確定的是,單純提供經濟補償不再是保險演進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