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城市能源如何達成?專家認爲有三大路徑|大咖聊營商

作爲國際化大都市,上海近年來在綠色低碳領域不斷探索創新。如何進一步優化綠色低碳產業的營商環境,是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體系、構建綠色經濟生態增長極的重要議題。

2025年7月8日,由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報業集團指導,界面新聞主辦的大咖聊營商 潮涌北外灘(2025)主題論壇在位於虹口區的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成功舉行。

在談及城市能源如何向綠色低碳轉變時,上海復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盧宇飛分享了公司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創新實踐,提出基於熱泵的污水污泥餘熱利用、污水污泥綠氫製備與儲存、城市有機固廢制綠色燃料三大路徑。

他認爲上述三大路徑可推動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向“能源工廠”轉型,爲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技術支撐。

盧宇飛指出,我國能源結構正加速向非化石能源轉型,預計2050年非化石能源佔比將超70%。當前能源革命的核心是從高碳排放的傳統燃料轉向清潔低碳的電力驅動模式,而電力的碳排放因子也將隨着清潔能源的技術進步持續下降。

在污水污泥餘熱利用方面,盧宇飛詳細介紹了熱泵技術的應用潛力。他指出,熱泵作爲能量的高效搬運工,能夠將低品位熱量轉化爲高品位能源輸出,特別適用於200℃以內的應用場景。目前,國家發改委已發佈推動熱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中國節能協會也出臺了相關技術白皮書,爲行業提供了政策與技術支持。

他以一座日處理能力20萬噸的城市污水廠爲例,說明其蘊含的巨大熱能潛力——僅需提取5℃溫差即可獲取超過116萬kWh的熱能,可減少大量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在污泥幹化領域應用高溫水源熱泵技術,復潔科技將25℃的污水升溫至90℃,爲污泥幹化供熱,顯著降低能耗。此外,公司還積極推動污水廠向廠區內部和周邊建築供冷供熱,打造“能源綜合體”,在上海及外地均有成功案例。

在氫能製備與儲存領域,盧宇飛分享了城鎮污水廠“綠氫製備-固態儲氫-高值利用”的全鏈條解決方案。他指出,氫能是國際關注的二次能源,但儲運環節仍是行業瓶頸。金屬固態儲氫技術可在常溫低壓條件下實現氫氣的安全存儲與釋放,有效規避了高壓氣態儲氫的安全問題和低溫液態儲氫的高能耗問題。

在上海白龍港污水廠建成的全球首個污水污泥制氫全產業鏈應用項目中,污水廠再生水和污泥厭氧沼氣作爲原料分別製備得到綠氫,並採用固態儲氫技術儲存與釋放,銜接了氫能的高效利用場景。該項目運行一年多來,已獲得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及上海市相關部門的積極認可。

盧宇飛表示,未來希望將城市環境基礎設施與氫能產業深度融合,拓展加氫站、熱電聯供等應用場景。

在有機固廢制綠色燃料方面,盧宇飛強調污泥和垃圾是極具潛力的綠色燃料原料。他指出,國際海事組織和國際航空業協會已分別提出2050年航運近零排放、航空燃料中可持續航煤(SAF)佔比提升至30%-50%的目標,而我國《可再生能源法》和《全面經濟社會轉型意見》也明確提出加強可持續航空燃料和近零排放船用燃料的研發。

他以溼垃圾爲例,分析指出上海每天產生1萬多噸溼垃圾,通過厭氧發酵可年產沼氣超3億噸,若全部轉化爲綠色甲醇,預計年產量超40萬噸。復潔科技提出 “沼氣全碳定向轉化制綠色甲醇”技術路線,避免傳統工藝中甲烷與二氧化碳分離帶來的綠碳資源浪費與能耗增加,相比國際主流技術路線,預計成本可降低30%以上。公司計劃今年在上海建成投運千噸級沼氣制綠色甲醇中試項目,驗證創新技術的可行性與經濟性。

盧宇飛表示,面向綠色燃料未來能源產業佈局,復潔科技將通過“制氫儲氫+沼氣制甲醇+碳捕集制SAF”三條技術路線及相關示範應用,推動城市污水廠和垃圾廠轉型爲能源工廠,實現“污染治理—節能降碳—循環經濟”三位一體。

“搶抓未來能源新賽道,以技術創新助力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盧宇飛呼籲,需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持與產業協同,推動綠色低碳技術規模化應用。

作爲上海市營商環境“媒體觀察員”機制的共建項目之一,大咖聊營商(2025)系列主題論壇以“產業新徵程 營商再升級”爲主題,匯聚了衆多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代表,共同探討上海營商環境的優化路徑與產業發展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