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養老”——盤活縣域公辦養老機構的可能路徑

人口老齡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七普》數據顯示,我國縣域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達14.67%,比《六普》時提高了5.47個百分點,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擴大到1.15個百分點。

對此,我國加大對縣域養老機構的支持,加強公辦養老機構的建設。然而,我國縣域公辦養老機構長期面臨空置率很高的問題,牀位平均利用率不足40%,甚至在中西部地區不少超過了50%。作爲我國養老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公辦養老機構是積極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中堅力量,肩負爲老年人提供兜底養老服務的重任。如何盤活縣域公立養老機構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話題。

根據安邦智庫研究人員的實地調研,中西部地區部分縣域公立養老機構,充分運用現有的大量資源,通過開放社會化寄養、吸納活力老人蔘與管理、組織老年人共同勞動等具體措施,激活老年人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實現了老年人的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營造一個氛圍和諧、健康愉悅、幸福溫馨的“理想之家”,逐步探索形成一條“有機養老”的獨特養老模式。

第一,合理開放社會化寄養,改善公立養老機構長期弱勢積累現狀。縣域公辦養老機構是由國家籌辦,具有福利性質,主要針對區域性社會的特定羣體,比如三無老年人、五保戶老年人,特困、殘疾老年人等,爲他們提供集中供養服務。然而,多地的調研顯示,入住縣域公辦養老機構的一般是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對於身體健康的老年人來說,他們(包括特定羣體)通常不願意進入縣域公辦養老機構。一旦進入,他們每月的養老金就會失去支配權。此外,相比家裡,縣域公辦養老機構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後。更重要的是,考慮到老年人的安全,養老機構往往採取封閉式管理,使得老年人的活動範圍較小。這不符合甚至違背老年人對舒適自由的養老生活的渴望。長此以往,由於入住老年人各方面的素質普遍偏低且得不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縣域公辦養老機構的弱勢積累不斷被強化,不利於正向循環的可持續發展。

而目前的事實上,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不合理限制,社會上有需要的老年人卻難以入住縣域公辦養老機構。中西部部分縣域公立養老機構結合自身發展實際,順應部分老年人的需求,大力開放社會化寄養,按照自願委託原則,接收滿足條件的社會老年人。尤其是入住的自理老年人以及日託(全託)老年人的加入,逐步改變縣域公辦養老機構老年人的構成,使得政策造成的隔離得以暢通,有效扭轉了縣域公立養老機構弱勢積累的現狀。實際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縣域公立養老機構提升自己的服務能力。一些公立養老機構負責人表示,很多時候這些活力老年人對機構內氛圍起到了重要的調動作用,使老年人整體精神面貌得到很大的提升。

第二,吸納活力老年人加入管委會,促進老年人積極參與自我管理。僅僅開放養老機構還不夠,關鍵是如何管理與照料老年人。按照養老機構的人員配比一般要求,不能自理老年人配比是1:1.5;半自理老年人配比是1:4;自理老年人配比是1:10。在縣域公辦養老機構調查,一個最明顯的感受就是,由於照料對象大多數是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年人,管理起來非常不容易,造成工作人員尤其護理人員非常短缺。因此,縣域公辦養老機構在成本不提高下僅僅靠既有的工作人員進行管理是遠遠不夠的,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自然也難以較好地保證。

部分縣域養老機構通過成立管委會,吸引“活力老年人”加入,促進老年人自主參與養老機構管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逐步改變過去老年人被動的地位。這些老年人代表由入住老年人集體投票產生,一般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且參與態度積極主動,發揮着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加強對護理員有效監督。爲保證護理員日常工作有效性與舒適度,部分縣域養老機構制定了比較精細化的績效考覈制度。其中有一部分考覈由管委會決定。因此,老年人代表就可以在蒐集全機構老年人的反饋結果的基礎上,參與到對護理員評價活動中,從而有助於提高服務的質量,構建良好的老年人與護理員的關係。

另一方面,可以參與養老機構的自主管理。老年人代表可以協助工作人員處理很多事務,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日常生活照料,比如偶爾照看一下、幫助洗澡、如廁等;二是處理小矛盾。老年人構成複雜,容易產生一些小矛盾。通過“老年人管理老年人”的方式就容易化解矛盾;三是榜樣帶動作用。作爲老年人代表,他們可以帶動機構內其他老年人一起參與各種文化活動,最終實現整體氛圍的提升。

第三,組織老年人共同參與勞動,營造“以院爲家”的集體氛圍。在調研中,很多縣域公辦養老機構在無意識中認爲老年人一無所處,僅僅需要照料的對象。這意味着縣域公辦養老機構僅僅把這裡當作老年人暫時居住的過渡場所。與此同時,由於入住老年人來自於不同地方,年齡、性格、身體狀況等都存在很大的差異,相互之間也不熟悉,互相交流不多,感覺很孤單,自然不習慣。

部分縣域公共養老機構面向所有老年人設置有關勞動積極的獎勵,每季度評選出一些表現良好的老年人,並給予一定的現金獎勵。根據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和個人特長,這些養老機構創造各種條件,鼓勵有能力的老年人積極參加養老機構內的各種勞動或者活動。比如,一些公辦養老機構利用周圍閒置開墾出部分空地作爲勞動生產基地,內設養豬場、魚塘、蔬菜種植基地。老年人經常一起集體生產,在菜園裡扯草、施肥、栽培,餵豬、養魚等。此外,老年人一起還參與清理垃圾、保持機構內衛生、佈置會場等勞動或活動。

這些集體勞動強度雖然不大,但是意義卻很大。正是在長期的過程中,老年人逐漸習慣了在公立養老機構大家一起勞動,一起閒聊的養老生活,相互幫忙,相互熟悉,逐步激發了老年人的集體感和認同感,營造出“以院爲家”意識,甚至出現有些老年人在節假日時都不願意回家的現象。在調查中瞭解到,現在,老年人都會自覺加入對養老機構的維護中,如有運送物資的車輛進出養老機構就會有老年人盯着不要撞到院裡的公共設施。

總的來說,“有機養老”模式打破過去縣域公立養老機構在養老人員、空間、管理的封閉模式,形成一種以老年人爲主體、以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爲基礎的開放模式。一方面,通過向市場開放,拓展市場空間,並倒逼提升服務質量,逐步改變長期以來老年人乃至社會對縣域公辦養老機構大多是負面的評價,比如服務態度不好、生活孤單等,提高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吸納活力老人蔘與,重塑縣域公辦養老機構對老年人的片面認知,逐步改變將老年人視爲一無是處,等待照料的管理對象,實現了老年人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此外,集體勞動等方式使得互相不熟悉的孤立的個體逐漸走向緊密的整體,避免那種缺乏自由的生活方式,促進了養老體驗的生活化、集體化、多元化,提升了老年人的整體精神面貌。

總而言之,“有機養老”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重塑縣域公辦養老機構的服務理念,以開放姿態,營造了“以院爲家”的意識,更貼近大多數老年人實際需求與合理的支付能力,爲老年人發揮主動性與積極性創造條件,提高縣域公辦養老機構的整體活力和發展潛力。(來源:安邦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