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以上反應力開始退化 醫:高齡駕駛換照門檻應提前
▲三峽北大國小旁發生3死12傷重大車禍,今早有許多民衆至現場獻上鮮花與零食 。(圖/記者陳以升攝)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78歲余姓男子駕車暴衝釀3死12傷慘劇, 高齡駕駛安全引發全臺關注,對此醫師建議,可自65歲起每5年進行1次駕照適任性評估,至75歲再銜接現行3年換照制度;對於外界擔憂的年齡歧視問題,則應反過來考量,年輕人在高齡化社會愈來愈少,更需透過法令守護生命與道路安全,而非聚焦年齡歧視。
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說,65歲以上族羣在視覺、聽覺、反應力與記憶力等功能上,普遍有逐年退化的現象,再加上慢性病如低血糖、心肌梗塞、腦出血或白天嗜睡等,較容易埋下交通風險,但傳統健檢未必能完整釐清這些狀況,故駕照換髮制度應加入針對實際反應能力等功能性檢測,例如模擬駕駛、即時判斷能力等AI評估工具,有助準確掌握是否適合持有駕照。
目前臺灣駕照換髮制度自75歲起進行每3年檢查1次,但柳朋馳認爲,應將門檻提前,建議從65歲起建立第一次全面性評估,若無異常可續行至70歲再檢,直到75歲接軌現行制度,但更重要是相關檢查應與時俱進,不能再沿用以往聚焦視力、聽力等簡單方式。
有聲音認爲,其實老人愈來愈健康,例如雙北世壯運,許多老人的體能根本不輸年輕人,針對年齡限制駕駛自由有年齡歧視之嫌,對此柳朋馳則說,不應將年齡劃線視爲歧視,這是針對社會現況的合理安排,尤其隨着人口結構轉變,年輕世代愈發珍貴,交通意外若造成年輕人傷亡,整體社會的損失會愈來愈大,各界與其爭論老年駕駛限制的公平性,不如思考該怎樣加強保障具有未來性的族羣。
不過柳朋馳強調,制度若要落實需有完善配套,他以自己的家鄉嘉義爲例,指嘉義是典型高齡城市,但大衆運輸資源較薄弱,許多長者不得不選擇自行駕駛或騎車出門,反而增加風險,所以政府在設計高齡駕駛政策時,應同步強化二線城市的公共運輸,提供可靠的替代方案,纔能有效降低風險,也不會將長者推向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