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的賬期,不應成爲扼殺創新的繩索

中國人自古講究"落袋爲安",錢只有放進自己的口袋裡,纔算是實際收益,企業經營也不例外。賬款能夠及時"落袋",是企業現金流健康的前提之一。

但近些年來,因賬期過長而引發的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的案例頻現。

賬期,是指從供貨商供貨到零售商付款的時間週期。供貨商希望賬期越短越好,這樣可以迅速回籠資金,支持持續生產。

雙方地位對等時,合理的賬期可以讓錢和貨更加高效地運轉;但當話語權失衡,賬期便成了雙方博弈的武器。一些體量較大的企業,甚至將賬期延長到數月甚至半年以上。

電商平臺出現後,平臺成了大零售商,尤其以自營電商模式爲主的平臺,更多地扮演了傳統零售商的角色。平臺企業較線下零售,波及商家的範圍更廣、影響程度更深,大型平臺玩弄賬期遊戲,商家愈發苦不堪言。

超長賬期,已經成爲中小企業不可忽視的隱性經營成本,甚至導致企業經營困難。消除這一行業痼疾,迫在眉睫。

時間就是生命線

對中小商家而言,現金流就是血液,時間就是生命線。

2022年,小有名氣的藍牙耳機代工廠庫珀電子,因大量成品積壓和跨境賣家拖欠貨款,導致公司資金鍊斷裂,被迫停產並解散全部員工。

2024年,有500萬多粉絲的頭部網紅女裝品牌"少女凱拉"跑路,200多名供應商被拖欠共計3000多萬元貨款。而壓垮少女凱拉的原因,既有高退貨率和高庫存帶來的經營風險,也疊加了電商賬期長、回款慢導致的現金流壓力。

賬期問題由來已久。早年間就有國內電商品牌某精油品牌創辦人向平臺聲討賬期過長的問題。也有國產電腦品牌因擔心平臺賬期拖長,宣佈退出當年的618。

公開資料顯示,電商平臺對商家的賬期通常是3~60天不等。消費者過多長時間確認收貨、平臺什麼時候把錢打給商家,都會影響賬期的長短。

在一些特定的時間節點,庫存和賬期的"雙殺",往往會成爲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也是爲什麼,一些經營數年甚至十數年的電商商家、代工廠、供貨商,會在面對價格競爭激烈、退貨率高企時選擇停止經營、批量"撤退"。此前,有自營電商平臺因延長15天賬期,引發平臺供貨商集體不滿。

但在多數情況下,中小商家與供貨商還是會選擇妥協。大平臺流量高、出貨量大,是商品銷售的主要渠道,不掌握話語權的中小企業往往只能接受平臺給出的賬期。

在大型商超、零售實體、汽車等線下實體零售和製造業中,賬期過長的問題同樣普遍存在。

企業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和庫存是供應鏈上的三大基礎資產。據CIC灼識諮詢,自2019年到2023年,企業應收賬款是三大基礎資產中增速最快的,複合增長率超過10%。

由於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差、對資金迅速回籠的需求高,一種供應鏈金融的新業態由此衍生出來:借錢給中小企業,幫它們維持現金流,撐過賬期。但借款本身也會產生額外的利息支出,治標不治本。還有一些大企業利用供應鏈金融工具,對急需現金流的供應商進行扣點結算,此類"惡生意"進一步侵蝕了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

尤其在當前的行業環境下,國內中小商家面臨更嚴酷的競爭,現金流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商家普遍有縮短賬期的需求,這不僅關乎利潤,更關乎生死。

被濫用的"信用貿易"

金融學的第一課通常會提到一個概念:時間成本。貨幣的價值不僅由其面值決定,也會隨着時間的推進而變化。換句話說,今天的100元,並不等於明天的100元。

賬期的本質是對於資金的佔用時間。佔用時間越長,資金產生的收益越多,而在供應鏈中話語權較強的一方往往能夠通過更長的資金佔用時間來獲益,但這也違背了賬期誕生的本意。

賬期最早源於零售行業的"信用貿易"。

不同於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傳統交易,近現代貿易涉及的金額巨大,一次性結清費用對一些進貨量大的零售商而言變得難以實現。因此,供貨商會先進行供貨,並允許零售商在未來某一時間結清貨款。

例如,零售商可以在出售一部分商品並獲得收益後再與供貨商進行結算,這樣既能節約資金,方便現金流週轉,又能降低風險。

早期的信用貿易會要求零售商支付一定比例的定金,並在賬期規定時間內結清全部貨款。但隨着大型零售商出現,品牌背書開始取代定金支付,大企業可以直接向供貨商拿貨,賬期的週期也越來越長。

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全球性的大型跨國零售企業通過延長賬期,使用應付賬款購買資產組合"理財",獲得了巨大收益。信用貿易開始背離它的初衷,一步步演變成謀利的工具。

近年來,隨着電商興起,供需關係變化,擁有流量優勢的大型電商平臺取代線下零售商,成爲主要出貨渠道,並在供應鏈中掌握了絕對話語權。批發商、中小企業依賴於平臺賣貨,因此不得不接受資金被平臺佔用一段時間。

2020年出臺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規定,合同另有約定的,付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0日。但部分電商平臺的賬期仍然超過60天,更何況即使是60天的賬期,對於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來說依然太長。

《財經》雜誌執行主編馬克曾撰文稱,超長結算賬期的受害者主要是中小企業,施害者主要是大企業,尤其是某些行業龍頭。文章並稱,熱衷價格戰的公司,往往是熱衷壓榨供應商的公司,往往是超長賬期的公司。

但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生態鏈。即便是大型企業,仍然需要穩定的供應體系,以賬期爲博弈籌碼頻繁更換供應商,同樣不利於大型企業的長期穩健經營。

誰來斬斷絞索?

並非所有博弈都是零和博弈,贏家通吃也並非長久之計。超長賬期成爲行業痼疾,不僅讓供給端承壓,也會影響到消費各個環節的參與者。

中小企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佔據重要地位,是六成GDP與超過半數稅收的基石,貢獻了七成以上的科技創新成果,也是八成就業崗位的"蓄水池"。

但由於中小商家抗風險能力弱,對現金流的依賴度高,在極端情況下可能因現金流斷裂而無法支撐。掙扎在生存邊緣的商家無力提升產品品質和服務,部分商家爲了活下去而偷工減料,最終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

對電商行業而言,剛剛從過去一段時間的極度內卷中走出,"全網最低價"的惡戰陰霾尚未完全散去,供給端的中小企業也需要緩一口氣。改善中小企業的營商環境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它們獲得穩定的經營現金流。

前不久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要着力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的問題。

近期,爲了促進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及時支付中小企業款項,維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優化營商環境,《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修訂通過,並將於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政策扶持有了,下一步的關鍵,是讓大型企業讓渡一部分利益給中小企業,營造良性的合作共贏氛圍。

短賬期能讓實體商家現金流更穩、庫存週轉更快,在爲商家創造生意增量、幫助商家降低經營成本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各大非自營電商平臺近年來也陸續嘗試幫助商家縮短賬期。此前,淘寶天貓曾聯合網商銀行在618大促期間推出"0賬期"服務,抖音電商也推出過"寬鬆賬期"等商家扶持政策。

新的行業共識正在形成:卷品質、卷效率、卷速度不應該只停留在消費端,面對供給端的中小企業,也應當探索更加高效的合作模式和更短的支付週期,讓多方獲益,從而實現良性循環。

中小企業既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也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築牢經濟長期向好的根基,別讓賬期成爲困住創新的絞索。

中小企業"青山常在",向上破局纔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