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正是闖蕩的年紀!社保強繳奇葩現象來了
出品丨花朵財經觀察(FF-Finance)
撰文丨華見
國家終於出手了!
今年9月1日起,“打工人”的社保必須要繳納。
這本是給社會保障體系打補丁的好事,可新規還沒落地,小企業主們的算盤全亂了套。
以上海爲例,企業給員工開 1 萬元月薪,實際要掏出 13270 元,其中 3270 元是社保成本。
事實上,在很多非一線城市,小微企業尤其是一些餐飲企業的員工薪資是達不到個稅起徵點的。
根據網友提供的案例,一個長沙飯店的老闆如今正在“犯難”。
他們店裡收銀員月薪 4000元,還能拆成兩份長沙最低工資(2200 元)“合理避稅”,可服務員 3300 元的工資根本沒法拆,按規定,社保最低得交 1060 元,老闆掏不起,員工也心疼眼前的收入。
在利潤薄如紙的服務業,這筆錢足以壓垮一個小店。
不過,這也難不倒“腦洞大開”的老闆們,他們悄悄把目光盯緊到退休的大爺大媽們。
根據網友提供的招聘啓示照片,麥當勞、小楊生煎等餐飲企業均祭出了“退休員工”招聘。
根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規定,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用人單位沒有法定的社保繳費義務。
換大白話就是,對於退休人員,企業可以不用交社保。於是,本該招年輕人的服務員崗,悄悄掛上了“退休人員優先”的牌子。
甚至還有網友對花朵財經透露,市場上還有“替父從軍”的案例,讓超過60歲的老爹籤合同,兒子實際幹活,這樣既省了社保,又保住了壯勞力。
讓人震驚!這……真的不違法嗎?
讓人想不到的是,除了小微企業對社保有牴觸情緒,目前竟然有不少年輕人對社保也愛答不理。
“每月扣掉一千多,到手工資直接少了半頓飯錢,幾十年後能不能領到還兩說呢!”00後設計師小林的吐槽很有代表性。
他這賬算得倒是清楚,就是漏了個關鍵項:風險。
社保這東西,平時看着像“雞肋”,真遇到事兒了才知道是“救命稻草”。就像夏天總覺得雨傘多餘,暴雨傾盆時才發現沒它寸步難行。
醫保能報銷的住院費、養老保險能兜底的老年生活,都是年輕時容易忽略的“隱形降落傘”。
與此同時,這些人羣更多地表達對公平性的隱憂。
一位在城市打工的農村青年曾坦言:“我每個月繳的社保,養着城裡退休的大爺大媽,可我老家父母每月養老金才兩百多。”
這種“自己繳費養別人,親人卻難被覆蓋”的落差,讓不少人覺得社保像“不平衡的天平”。
可事實是這樣子的嗎?
我們來看看一些國際上的案例,日本曾有調查顯示,年輕時主動放棄社保的羣體,老年後陷入貧困的比例是參保者的3倍。
而美國“零工經濟”從業者中,約60%因未參保,在遭遇疾病或失業時陷入財務危機。
說白了,社保的本質,是用當下的小額確定性支出,對衝未來的大額不確定性風險,而公平性則是讓人們願意持續投入的前提。
可事實上,社保沒有“完美模式”,也沒有絕對的公平,但它是目前能找到的、平衡個人與社會風險的最優解。
2023年數據顯示,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等10個省份基本養老保險累計結餘不足500億,東北三省結餘更只夠發1個多月,得靠財政補貼和全國統籌。
而全國統籌中,養老金池最大的廣東貢獻最大。真要細究,廣東打工人估計得帶頭喊冤。
再來看看國外,以歐洲高福利國家爲例,法國養老金替代率高達60%-70%,但這背後是企業近40%的社保繳費率,近年來也不得不通過延遲退休年齡緩解壓力,同時通過提高高收入者繳費比例來平衡公平。
(圖源:數觀天下)
而日本上世紀70年代喊出“福利元年”,給70歲以上老人免費醫療,石油危機後迅速調整爲報銷70%,如今更注重“基礎保障均等化”,讓不同收入羣體都能獲得基本尊嚴。
整體來說,高福利對應高繳費,低繳費意味着低保障。
我國社保制度雖有完善空間,但作爲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其“兜底”作用無可替代,它或許不能讓每個人富裕養老,卻能在不斷優化公平性的過程中,讓更多人願意相信“長遠有靠”。
如今,想方設法規避“社保”的企業主們,在算成本時,不妨多想想穩定團隊的長期價值。
而對於那些不願意繳社保的年輕人,別因爲今天的“短視”,而導致以後“老無所依”。
畢竟,真的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本文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