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項藥品退出臺灣!藥師籲推動「藥品差額負擔」 救藥荒、挺國產藥

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近期在社羣發文,提出三大建議,包括推行差額負擔,增加藥品留在國內市場機會,鼓勵使用本土製造藥物,減少對國外進口依賴,並呼籲政府分析藥品退出市場理由,提出因應策略。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食藥署日前指出,截至今年9月底共47項藥物退出臺灣,雖然其中46項已有替代藥物可用,仍引發民衆討論。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近期在社羣發文,提出三大建議,包括推行差額負擔,增加藥品留在國內市場機會,鼓勵使用本土製造藥物,減少對國外進口依賴,並呼籲政府分析藥品退出市場理由,提出因應策略。

李懿軒表示,市面上藥品廠牌衆多,同樣功能的藥物選項,也會汰舊換新,這對藥品供應任性有所幫助,但也代表市場競爭相對激烈,藥廠之間恐有「惡性競爭」情況出現。國內健保制度,對同成分、同劑型、同劑量等「三同藥物」需核給相同價格,但面對國際社會藥價快速變動,這項覈價機制失去彈性,因此有人提出「藥品差額負擔」,健保只給付基本價,民衆使用較貴的品牌,超出價格需要自付。

不過,外界擔憂藥品差額負擔,會導致「窮人只能吃爛藥」。對此,李懿軒指出,藥品便宜與品質差未必完全畫上等號,目前醫學中心仰賴使用的不少藥品,都是國內學名藥廠所制,且藥品售價與大藥廠國際市場佈局有關,有些藥物在臺灣賣得貴,並非是用料較其他廠商厲害,而是各家藥廠基於獲利期待做出的定價措施,若某一市場未滿足期待,國外總部有可能隨時終止交易。

李懿軒表示,本土藥廠優先供應本地用藥所需,若尚未打入國際上其他市場,就只能與本地市場「共存亡」,基於這項特性,即使製造成本較高,仍由本地藥廠,供應國內用藥需求,是各國處理供應鏈問題重要策略,國內藥廠已通過相關檢驗標準,且食藥署實施定期稽查,藥品品質看得到、也顧得到,各界應多加使用臺廠藥物,此舉可減少對國外進口依賴,也可增加國際談判時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