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億,賣減肥藥的外籍教授敲鐘了

又有“國產減肥藥”,IPO了。

8月15日,銀諾醫藥(02591.HK)正式登陸港交所,公司上市首日較發行價18.68港元高開285%報72港元/股,總市值約330億港元。

成立於2014年的銀諾醫藥,是一家致力於爲代謝性疾病患者提供創新的,可及且可負擔的高質量藥品的生物製藥公司,其目前擁有包括多項針對糖尿病、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適應症的在研管線。其中,長效GLP-1產品“依蘇帕格魯肽α”(商品名:怡諾輕)是銀諾醫藥的核心管線,已於今年1月獲批用於治療成人2型糖尿病,是國內首個超長效GLP-1受體激動劑,市場期望值很高。

回溯其融資歷程,不難發現銀諾醫藥每輪融資都與蘇帕格魯肽α的臨牀進展有着密切關係——2021年3月完成2.16億元Pre-A輪融資;2022年2月完成7.16億元A輪融資;2023年3月完成3.31億元B輪融資;2024年2月完成2.5億元融資。其此前透露的融資用途,也不乏提及“用於蘇帕魯肽的三期臨牀及多個管線產品的推進、GMP生產線的建設等”“本輪融資將用於蘇帕魯肽的全球三期臨牀及多個First-in-Class管線產品的推進、cGMP生產基地的建設等”……

在啓動赴港IPO後,銀諾醫藥將公司從上海落戶到廣州,並表示,“此次落戶廣州,是基於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優勢、國際資源鏈接能力及政策支持體系的戰略性選擇。”

而銀諾醫藥選擇從上海來到廣州,在爲廣州生物醫藥產業注入強勁動能的同時,無疑也成爲全國城市競逐新興產業圖景中的一個鮮明註腳。

65歲教授賣“國產減肥藥”,收穫一個IPO

作爲一家創新藥企業,研發的作用不言而喻。

截至2025年5月31日,銀諾醫藥的研發團隊共有37名成員,佔其員工的大多數。其中,研發團隊由在藥物發現、臨牀前開發、CMC、臨牀開發和法規事務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的人才組成,涵蓋創新藥物的整個研發週期。而領導這支重要隊伍的,正是其創始人王慶華。

今年65歲的王慶華是GLP-1研究和臨牀應用領域的傑出臨牀科學家,在基於GLP-1的療法的轉化醫學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其將基礎研究中的創新發現轉化爲臨牀解決方案,以滿足巨大的未滿足臨牀需求,且他專注於代謝性疾病的研究超過25年。

在2014年12月創辦銀諾醫藥前,王慶華便致力於糖尿病及代謝性疾病的轉化研究多年。這是一名學術型創業者,1995年5月在比利時取得安特衛普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後,王慶華於1999年7月至2002年6月任多倫多大學生理學系博士後,後於2007年7月至2013年6月任副教授,並在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間,王慶華獲委任爲多倫多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除了在高校任職外,王慶華亦於附屬研究機構及醫院擔任多個職位。自2008年9月起,先後擔任加拿大聖米高醫院李嘉誠知識研究院以及內分泌及代謝部門資深科學家、聖米高醫院Keenan生物醫學科學研究中心聯屬科學家、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導師。並於2014年7月起,擔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內分泌糖尿病研究所副所長。

王慶華是依蘇帕格魯肽α和一系列代謝性疾病創新候選藥物的發明人。依蘇帕格魯肽α的開發已入選“十三五”國家科技「重大新藥創制」課題,並得到該課題的支持,王慶華擔任該課題的負責人。

十年磨一劍,在王慶華領導下,銀諾醫藥在研發上有了突破性成績。

自2014年成立以來,銀諾醫藥已建立針對糖尿病和其他代謝性疾病的候選藥物管線,包括正在開發用於治療肥胖和超重及代謝功能障礙相關性脂肪性肝炎(MASH)的核心產品依蘇帕格魯肽α,以及五款處於臨牀前階段的候選藥物。

2025年1月,銀諾醫藥在中國成功獲得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T2D)的依蘇帕格魯肽α的監管批准,並在同年2月商業化推出了用於治療T2D的依蘇帕格魯肽α。財務數據表現爲,截至2025年5月31日,銀諾醫藥在中國銷售依蘇帕格魯肽α產生收入3810萬元。

然而,即便有產品銷售收入,但相較之每年高額的研發費用等支出,仍顯得杯水車薪。數據顯示,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4年及2025年5月31日,銀諾醫藥虧損分別爲7.33億元、1.75億元、6189萬元及9788萬元。

對於何時扭虧爲盈,銀諾醫藥的迴應爲,“自成立以來,我們已產生重大經營虧損,我們預計未來幾年將會繼續產生經營虧損。”

好在,IPO所募資金也能很大程度緩解銀諾醫藥的資金壓力。此次IPO,銀諾醫藥預計募資超6億港元,且募資將主要用於正在進行及計劃中的臨牀試驗以及核心產品依蘇帕格魯肽α的計劃商業化上市;及營運資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4輪融資15億,身後站滿VC/PE

某種程度上,銀諾醫藥是踩在風口上的醫藥企業。

從所處行業來看,代謝性疾病會導致各種危害健康的問題,例如糖尿病、肥胖和超重和代謝功能障礙相關性脂肪性肝炎(MASH)。中國的代謝性疾病藥物市場呈現出總體增長的趨勢,從2018年的123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164億美元,CAGR爲4.6%,預計到2028年將達245億美元,2024年至2028年的CAGR爲10.6%,到2034年將達387億美元,2028年至2034年的CAGR爲7.9%,增長率高於全球代謝性疾病藥物市場。

在這賽道深耕多年的銀諾醫藥有其先發優勢。首先,銀諾醫藥是亞洲第一家、全球第三家商業化原研人源長效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的公司;其次,銀諾醫藥正推進全球化戰略佈局。據悉,公司於2025年6月在澳門獲得關於依蘇帕格魯肽α治療T2D的BLA批准。同月,公司向東南亞國家提交BLA申請,並計劃於2025年下半年在拉丁美洲國家提交另一項BLA申請;最後,技術和研發平臺助力公司持續發現及開發高質量創新候選藥物。

作爲行業中明星企業的銀諾醫藥,自然引來不少投資者的關注。

成立至今,銀諾醫藥吸引了若干IPO前投資者並完成四輪融資,籌集共約15億元以用於業務發展——KIP、同創偉業、蘭亭投資、洪泰基金、中金資本、朗瑪峰創投等知名創投,其中值得關注的是還出現了廣州產投的身影。

銀諾醫藥與廣州產投的合作源自2024年B+輪融資中,彼時廣州產投同意以2.5億元對價認購22594783股新發行的股份。

廣州產投的前身是2014年成立的廣州國資發展控股有限公司,於2021年12月改組運作。改組三年來,廣州產投累計投資數百個基金及項目,爲大灣區引入重點產業項目超70個,撬動社會資本超千億元。

除了投資銀諾醫藥外,廣州產投旗下還控參股了中國電建、國新證券、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粵芯半導體、中科宇航、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多家產業龍頭企業及上市公司,形成了“產業投資+基金管理+資本運作+園區運營+科創服務+智庫研究”的業務體系。

今年3月,銀諾醫藥正式落戶廣州的原因也與其密不可分。據悉,在今年1月銀諾醫藥的新藥依蘇帕格魯肽α成功獲批上市的前夕,廣州本地的招商部門不光帶領銀諾醫藥團隊走訪了多個專業化產業園區,還協調了本地的CDMO產能,確保公司產品上市後的產能需求得到“無縫銜接”。

“廣州各級政府部門及國資平臺在招引工作中體現出的誠意,最終讓公司下定決心將首批商業化產能落地廣州。”據王慶華此前透露,未來三年,銀諾計劃在廣州建設大分子藥物生產基地,助力廣州成爲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發源地。

眼下,隨着上市鐘聲從港交所傳出,銀諾醫藥身後的投資人都將收穫一個明星IPO。

來自廣州

銀諾醫藥落戶廣州的背後,是一場從重大項目招引時“政策精準對接”,到落地建設中“要素高效保障”,再到投產運營後“持續賦能”的“政府服務接力賽”。

而這樣環環相扣的接力賽,在廣州已成常態。今年以來,廣州以召開系列“拼經濟”專題會、重大項目調度會等爲紐帶,打通政企溝通壁壘;市領導對口聯繫“21+8”重點產業、490家重點企業、90個重點項目,帶着問題清單深入一線,把服務送到企業“家門口”。

正所謂厚植沃土萬木興,換得有鳳遠方來。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發展之基、活力之源。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廣州市堅持將學習教育與推動發展兩手抓、兩促進,進一步深入實施“幹部作風大轉變、營商環境大提升”專項行動,做到學有質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以更實舉措、更優服務、更強保障,幫助企業排憂解難、安心發展,推動優化全市營商環境再上新臺階。

政府俯身鋪路,企業闊步前行。一場政企同頻共振的發展交響已然奏響。

南下落戶廣州的銀諾醫藥,是基於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優勢、國際資源鏈接能力及政策支持體系的戰略性選擇,不僅進一步完善了廣州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版圖,也爲廣州乃至全球的生物醫藥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廣州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健全,彙集了6500多家相關企業,正在以廣州國際生物島爲核心構建“一核兩極多園”的產業佈局,聚力打造黃埔、南沙、越秀、荔灣4個生物醫藥價值園區,促進企業集羣集聚發展。廣州生物醫藥產業集羣被納入首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並獲評優秀。

值得關注的是,生物醫藥與健康還是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明確重點打造的戰略性產業集羣。

與此同時,廣州在“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還提出前瞻佈局智能無人系統、具身智能、細胞與基因、未來網絡與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6個未來產業。這些未來產業,不僅是科技與技術突破的象徵,更承載着人類對未來世界的憧憬與探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廣州前瞻佈局未來產業,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向縱深、高遠拓展,不斷夯實實體經濟的產業根基。

在智能無人系統領域,2024年底,來自廣州的文遠知行和小馬智行相繼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而在深海深空領域,廣州同樣不遑多讓。特別是近年來,憑藉雄厚產業基礎和豐富科研資源的廣州在低空經濟領域佔據了先發優勢,具備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高地的巨大潛力。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廣州市低空經濟相關企業超4000家,全國排名第二。

目前,廣州低空經濟發展也已基本實現全產業鏈覆蓋。擁有研發了全球首個集齊“四證”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EH216-S的億航智能、研發全球首輛分體式汽車的小鵬匯天、全國市場佔有率超40%的極飛科技等“全球獨角獸”企業;以工信部電子五所、中汽中心華南分中心、廣電計量爲代表的檢驗檢測企業,具備對智能航空器各部件及系統檢驗檢測及可靠性認證的能力,爲全國企業提供檢測認證服務;應用場景上已獲批空域和航線,涵蓋物流配送、城市管理、應急救援、旅遊觀光等。

此前,便有消息稱,飛行汽車公司小鵬匯天正考慮在港股或美股上市,已邀請銀行參與競標。且此次募資將重點投向智能飛行汽車的技術研發、量產落地及全球化佈局,加速城市低空交通從概念邁向規模化商業應用。

正所謂“以投促引、以投促產、以投促創”。在金融賦能科技創新方面,廣州正着力加強1500億元規模的產投基金、500億元規模的創投基金和100億元規模的天使母基金戰略協同,健全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金融機制。

這種以真金白銀的方式加碼未來產業,勢必能爲廣州加快實現未來產業集羣式發展,搶佔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廣州這片熱土,勢必還將跑出更多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