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用減肥藥靠譜嗎
減肥用減肥藥靠譜嗎
醫學專家談科學減重:不存在既安全又輕鬆的減肥捷徑
每週三上午,在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門診臨牀營養科體重管理聯合門診,衆多就診者前來尋求醫學減重治療。38歲的陳鑫(化名)身高1.8米,體重達198斤,體檢顯示BMI(身體質量指數)高達30.56,屬於肥胖範疇。面對代謝活力評估報告上標紅的內臟脂肪數據,他坦言:“以前試過節食和網紅減肥法,結果越減越虛。聽說這裡能定製科學減重方案,趕緊來求助。”
《肥胖症診療指南(2024年)》顯示,我國成年居民超重及肥胖率持續攀升,隱性健康風險同樣引人關注——約30%BMI正常人羣存在體脂率超標、肌肉量不足等問題。
隨着夏季來臨,很多人把減肥提上日程。除了節食和運動健身,不少年輕人盯上一些號稱“躺着就能瘦”的減肥“神藥”。
2024年6月25日,諾和諾德宣佈,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其研發生產的諾和盈(用於長期體重管理的司美格魯肽注射液)在中國的上市申請。日前,成都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肥胖與內分泌專家李世雲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在臨牀用藥方面,其獲批後使用更加合規,符合條件的患者可以通過醫院正規途徑獲得藥物,並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我想打司美格魯肽,請給我開上。”自該藥上市以來,李世雲在坐診時經常遇到這類直奔主題的患者。
李世雲解釋說,司美格魯肽模擬人體天然激素GLP-1的作用,通過抑制患者食慾、增加飽腹感、減少進食量,以達到減輕體重的效果。他同時看到,那些堅持要開具司美格魯肽處方的患者,成功減肥的並不多。面對這類請求,他的診療往往從一場深度對話開始。“我會先問患者成年後的體重變化史,瞭解患者的飲食喜好、生活和運動習慣,以及工作或學習壓力、睡眠質量,還有嘗試過的減肥方法。”他表示,如果患者確實多次減重失敗,經過風險評估,會嘗試使用司美格魯肽幫助患者。但大多數人會被李世雲說服,接受調整生活方式的減肥方案。
除了陳鑫這類存在明確醫學指徵的大體重患者,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內分泌與代謝科副主任醫師金麗霞在坐診時發現,部分追求極致體型管理的人羣也要求使用司美格魯肽。她碰到幾位體型標準、體重正常的女性要求開具藥物減重,被她委婉拒絕,“這種情況不推薦使用該藥物”。
與金麗霞一樣,李世雲的診療邏輯和原則是“能不用藥儘量不用”。“無論是藥物干預還是手術,解決的都是短期問題。”他認爲,科學減重的首要目標,是在解決短期問題基礎上,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理念、調整飲食結構、制定運動計劃,以達到減重的目的,並長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李世雲看來,藥物干預具有一定侷限性。他表示,在藥物干預初期,其作用機制可能帶來顯著的體重控制效果。然而,隨着用藥時間延長,機體會通過代償性調節等機制逐漸適應藥物刺激。這種生理性適應將導致藥物效能下降,出現“效果平臺期”。
與此同時,長期使用藥物減肥可能伴隨一定副作用。金麗霞介紹,司美格魯肽常見的副作用是消化道不良反應,部分患者在注射藥物後會出現噁心嘔吐、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現象。她提示,此藥有增加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等疾病發作的風險。“當求診者有甲狀腺髓樣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綜合徵病史或家族史時,作爲醫生不主張患者使用司美格魯肽或類似機制藥物。”
飲食結構失衡、運動不足、睡眠障礙……在李世雲看來,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多,而求診者的心理層面更值得關注。最近,一位肥胖患者的自述讓他印象深刻。患者說:“吃東西可以緩解我的壓力,讓我感到快樂。”門診中,這種患者爲數不少。經過深入溝通,李世雲發現,這部分年輕人多因工作和生活壓力產生焦慮,缺乏有效的心理排遣渠道,食物成爲他們少數可掌控的快樂來源之一。
與此同時,部分減肥者採取極端方式已造成健康損害。金麗霞在臨牀中觀察到,有患者因暴飲暴食後催吐,導致食管黏膜破裂出血、胃穿孔、破裂等消化道損傷。部分患者爲了追求體重快速下降,採用極低熱量飲食,比如短時間只喝水,吃少量蛋白質,但如果沒有醫師的指導和輔助,可能導致患者肌肉流失、營養不良,甚至出現低血壓、低血容量休克等嚴重狀況。
李世雲認爲,“減肥不僅是醫學問題,更是行爲與認知的重塑”。他指出,BMI不再是判斷肥胖的唯一標準,它僅能反映體型勻稱度。臨牀上有兩類特殊人羣:BMI超標但代謝指標完全正常,比如一位體重偏重的中年男性,體檢顯示血糖、血脂、血壓均在理想範圍。而另一類BMI正常、看似勻稱的白領,卻存在代謝異常,也屬於肥胖。
現代醫學對肥胖的界定已從“體重數字”轉向“代謝健康”——若脂肪堆積伴隨代謝異常,無論BMI高低,均屬肥胖範疇。若脂肪較多但代謝指標正常,則可能僅爲體脂分佈差異,看起來比較“富態”,不必過於焦慮。簡言之,定義肥胖的核心是看脂肪堆積是否導致代謝功能障礙。
金麗霞表示,在利益驅使下,部分營銷號和商家會誇大甚至虛構保健品、藥品的減肥療效,消費者應保持理性,“不存在既安全又輕鬆的減肥捷徑”。她指出,應加強科學減重知識的普及,在科普藥物作用時,要進行風險提示,避免渲染“躺瘦”營銷,推動全社會形成正確的健康體重觀念。
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李世雲認爲,身心健康需要全社會共同構建良好的健康環境生態體系。《“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倡導:將促進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全過程,加快形成有利於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實現健康與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
李世雲建議,單位可以將員工體重管理納入文化建設,比如設立“健康標兵”評選、推行健步走積分兌換獎勵等激勵機制,通過員工相互帶動,在全社會構建健康理念與生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曉 劉胤衡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