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男常腹瀉不管 就醫直接摸到「整圈硬塊」3期腸癌了

男子輕忽頻繁腹瀉、糞便有血、體重減輕等身體異狀,一就醫就被確診是第3期大腸直腸癌。(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灣每年新增1萬7千多例大腸癌患者,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高翊凱分享,一名30多歲男子因頻繁腹瀉、糞便有血、體重減輕就醫,他於門診進行肛門指診,竟直接摸到男子直腸內有整圈堅硬的腫塊,進一步檢查確診是第3期大腸直腸癌,提醒上述症狀,都可能是腸癌表現,若症狀持續2周以上,應就醫檢查。

義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高翊凱接受《中時新聞網》採訪時表示,上述男子是名工人,一年多前,開始出現頻繁腹瀉,大便夾帶血絲或黏液情況,男子以爲是腸胃不好與長痔瘡,不以爲意,只是去藥局或診所拿藥緩解,日前因極度不適纔到義大就醫。

高翊凱表示,進一步詢問發現,這一年多來,男子不只是有上述排便習慣改變,體重還掉了5、6公斤,他直覺有異,立即進行肛門指診,竟摸到男子直腸內有整圈堅硬的腫塊,後續安排大腸鏡、影像與切片檢查,確診爲第3期大腸直腸癌。

高翊凱表示,男子無癌症家族史,但腸癌偏偏找上他,惋惜的是,大腸直腸癌的5大症狀,包括排便習慣改變(腹瀉變便秘、長期腸瀉或便秘)、大便帶血或黏液、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大便變細、腹痛或腹脹,男子早在一年多前就「5中3」,前3個症狀都吻合,卻不知那是警訊,沒能及早就醫,以致一確診就是第3期。

高翊凱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若能在第1期即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約有9成,第3期則降到約7成,男子後續除要接受手術治療外,還恐需先搭配化療及電療等其他治療。

高翊凱表示,許多年輕大腸直腸癌患者會將便中有血、排便習慣改變,誤認爲痔瘡或腸躁症,因而延誤就醫。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5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佔所有新診斷病例的10%,且年輕患者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延遲時間比其他族羣多7到9個月。

高翊凱提醒,不論是腹瀉、便秘或血便,反覆出現、時間超過2周都應進一步就醫做檢查,尤其是大便帶血不等於痔瘡,若還合併有腹瀉、大便變細、帶有黏液或體重減輕時,務必儘早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