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4警訊一次看 醫:便秘、腹瀉交替快就醫
醫師提醒若有持續超過2到4周的便秘或腹瀉情況,應留意可能是大腸癌警訊。(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腸癌近些年有年輕化趨勢。腸胃科醫師吳文傑表示,早期大腸癌多半無明顯疼痛感,但如果出現便秘或腹瀉交替、大便變細、體重無故下降、容易疲倦情況,要視爲警訊,及早就醫,此外,紅肉、加工肉、高溫油炸、含糖飲料、重鹽食物與酒精,則是6大地雷食物,務必要少吃。
員榮醫院胃食道逆流中心主任吳文傑在粉專「吳文傑醫師的健康筆記」發文指出,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見線索包括1.持續超過2到4周的便秘或腹瀉。2.便便變細或便便帶血(鮮紅或暗紅色)、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容易疲倦。
吳文傑表示,大腸癌高風險族羣則是包括有家族史、曾有大腸瘜肉、有慢性腸道疾病史與抽菸飲酒者,提醒上述族羣,應與腸胃科醫師討論是否安排糞便檢查與大腸鏡評估。
在飲食上,吳文傑建議要少吃紅肉(牛、羊、豬)、加工肉(火腿、培根、香腸、肉乾)、高溫油炸或燒烤、重鹽重糖醬料、含糖飲料與酒精;可多吃全谷雜糧(糙米、燕麥、蕎麥、地瓜)、高纖蔬果(花椰菜、胡蘿蔔、海帶芽、奇異果、莓果)、優質蛋白(魚類、雞胸肉、豆製品、雞蛋)與發酵食物(無糖優格、味噌、泡菜),來減少罹患大腸癌風險。
國健署在臉書PO文指出,大腸癌是可預防的癌症之一,早期無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依據臺灣本土研究指出,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
國民健康署提供45至74歲民衆或40至44歲有家族病史者(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爲大腸癌者),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異常,應儘速安排大腸鏡檢查,檢查時若發現瘜肉,可立即切除,可有效阻斷癌前病變的進一步發展。
★《中時新聞網》: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戒菸專線:0800-636363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