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期腹瀉」恐是不孕警訊!醫示警「經痛」合併4現象快就醫
▲醫師提醒,經痛和經期腹瀉可能是不利懷孕的體質。(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經痛」和「經期腹瀉」相當常見,但醫師提醒,有些經痛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或骨盆腔沾黏等病變有關,若「疼痛強烈、經血量大、裡急後重、性交疼痛」等情形,可要留意這恐是不利懷孕的體質,務必及早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收治該病例的臺北婦產科生殖中心中醫師李和蓁分享,曾收治一名39歲的魏小姐,結婚已2年,雖然積極備孕,卻始終沒有傳來好消息,魏小姐有着經血量偏少以及「經期容易腹瀉」等症狀,但其實腸胃跟子宮、卵巢的健康對備孕女性來說相當重要,觀察月經的樣態在中醫領域是「調經種子」的關鍵,而腸胃功能良好,使氣血生化充足,從而固攝胎氣,防止胎動不安。
另外還有一名42歲女性長期經痛與月經量大,因爲血便就診腸胃科,大腸鏡檢查發現多處病竈,最初以爲是「多發性大腸腫瘤」,但病理科檢驗結果這些腫瘤來源竟是「子宮內膜」,正常狀況下應在子宮內增生子宮內膜厚度以幫助胚胎着牀,卻跑到腸胃道。
臺北婦產科生殖中心黃馨慧主任醫師指出,內膜細胞出現在腸道原因不明,經血逆流可能性低,合理推斷可能是胚胎髮育時就出錯,導致內膜細胞錯位,但只要及早診斷,這名患者的經痛問題是能夠解決的,而腸道內的腫瘤也能夠及早得到處置。
針對有經痛困擾的女性,李怡萱提醒,「經痛不是病」,但痛起來真的要人命,經痛分爲「原發性經痛」、「續發性經痛」兩種,前者通常無明確病竈,可能伴隨噁心、腹瀉、頭暈,症狀通常在年紀增長或懷孕後改善,但後者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或骨盆腔沾黏等病變有關,根據統計約50~90%的女性一生中都曾經歷經痛,雖然常見,但背後可能潛藏健康警訊。
若僅是輕微原發性經痛,李怡萱建議,可透過熱敷下腹部、補充富含維生素E、B1、B6、鎂、鋅及 Omega-3脂肪酸的食物,生活上則維持規律運動等方式改善,但若疼痛強烈、影響日常生活,或合併有經血量大、裡急後重、性交疼痛等情形,務必及早就醫,千萬不要隨便聽信偏方或自行服藥,以免延誤治療,甚至影響生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