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女痔瘡就醫 檢出致癌瘜肉 醫:腸癌初期唯一線索看大便

醫師表示,初期大腸癌可能出現便中帶血等排便變化,應視爲警訊。(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腸癌年輕化不是謠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謝依蒨分享有一位30歲女子因痔瘡就醫,結果竟在直腸末端發現癌前病變瘜肉。她表示,全球近10%新發大腸癌案例,是發生在5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提醒大腸癌初期的唯一線索,可能就藏在大便裡,若有便秘與腹瀉交替、便中帶血等5個排便變化要快就醫。

謝依蒨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有些人認爲自己還年輕,又沒有不舒服,應該不用做大腸鏡吧?但大腸癌年輕化真的不是謠言,最近有一位30歲女性因痔瘡就診,經檢查在直腸末端發現癌前病變瘜肉。

謝依蒨表示,根據研究,全球近10%新發大腸癌,是發生在50歲以下年輕人,20到29歲族羣的年增率最高,特別是直系家族成員罹患大腸癌、曾切除過腺瘤性瘜肉者,特別是直系家族成員罹患大腸癌、曾切除過腺瘤性瘜肉者,都是高風險族羣。

謝依蒨表示,早期大腸癌70%沒有症狀,唯一的線索可能就藏在大便裡,提醒留意以下5個「便」化警訊,包括1.便秘與腹瀉交替。2.糞便變細像鉛筆。3.解不乾淨感。4.便中帶血(暗紅或鮮紅)。5.腹脹、黏液血便、甚至腹部摸到腫塊,有上述情況,都建議就醫檢查。

謝依蒨表示,多數大腸癌來自沒症狀的腺瘤性瘜肉,癌化最快只需5年,定期大腸鏡檢查,可早發現早處理,還能當場切除,至於做大腸鏡頻率,至於大腸鏡檢查的頻率,會依個人風險不同而異,約每2到10年做一次。國健署則提供45到74歲民衆及40到44歲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