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男排便正常 1症狀確診3期腸癌 醫嘆:很多人忽略

醫師表示,小於50歲的大腸癌患者,常以排便出血、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爲表現。(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一名45歲男子,右上腹疼痛1個多月,雖然排便正常,也沒有癌症家族史,但他還是就醫,並在醫師建議下,進行大腸鏡篩檢,發現腸道內有腫瘤,開刀檢驗證實是罹患3期大腸癌。醫師提醒,小於50歲的大腸癌患者,常以排便出血、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爲表現,常被誤以爲是痔瘡、腸躁症而被延誤發現。

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蔡達基指出,大腸癌原好發在50歲以上族羣,但近年40歲到49歲的年輕大腸癌患者急速上升,這雖然是全球現象,臺灣增加幅度卻名列前茅,推測可能與肥胖、久坐等習慣有關。

蔡達基指出,肥胖可能透過代謝、荷爾蒙改變,提高罹癌風險,而飲食與生活型態的因素,會改變腸道菌相組成,精緻糖類與含糖飲料的攝取增加,全穀物及富含植物性纖維的食物比例卻相對下降,也可能使得結直腸黏膜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提高產生腫瘤的機會。

蔡達基指出,以往大腸癌篩檢建議在50歲後開始,但許多年輕人因症狀不明顯或延誤就醫,在較晚期才被診斷出來,另外例如缺乏固定的家庭醫師、保險與篩檢資源,也會導致診斷延遲和病程進展。

蔡達基指出,上述45歲男子,沒有癌症家族史,在確診大腸癌前,排便正常、沒有異常出血,僅有右上腹部悶痛,痛了1個多月,這才就醫做大腸鏡檢查,開刀後確認是3期大腸癌,後續仍需接受化學治療與持續追蹤。

蔡達基指出,因應大腸癌年輕化趨勢,衛福部從今年開始針對五種癌症擴大篩檢對象年齡,包括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肺癌、胃癌等,而大腸癌篩檢年齡從原本50歲至74歲,下修到45歲至74歲,即是希望藉此發現更多早期癌症病人,提早治療獲得更好治癒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