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上市長跑終迎曙光,奇瑞港股IPO憑何突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鞏兆恩 廣州報道“要將企業高質量上市作爲公司首要任務”,2月11日,奇瑞集團暨股份公司2025年度幹部大會上,奇瑞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喊出企業2025年重要目標。

半個月後,實質性動作落地,奇瑞汽車叩響港股大門,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中金、華泰及廣發爲聯席保薦人。

20年漫漫上市路,再迎回響。其實,兩年前尹同躍就定下目標,即拓寬融資渠道,希望奇瑞汽車在2025年之前完成IPO計劃,以此促成公司新一輪轉型。

此前,因種種因素奇瑞汽車的“上市之路”屢次受阻。作爲中國唯一沒有上市的大型車企,奇瑞汽車此次衝擊港股IPO,手中似乎握住了更多籌碼,奇瑞“上岸”時機終來?

手握規模、海外、利潤三大籌碼

奇瑞汽車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3年、2024年1-9月,奇瑞汽車營收分別爲926.18億元、1632.05億元、1821.54億元(人民幣,下同);淨利潤從2022年的58.06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04.44億元,年度利潤增長率近80%,2024年前9個月公司實現淨利潤113.12億元,同比增長接近六成。

在2024年國內汽車市場“價格戰”橫行,企業盈利能力下行,行業利潤整體承壓的情況下,奇瑞汽車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此外,2024年也是奇瑞汽車銷量激增的一年: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銷量超154萬輛,同比增長51.8%,2024年全年銷售汽車260.39萬輛,同比增長38.4%,創下年銷量的歷史新高。

根據招股書,奇瑞汽車旗下擁有五大品牌——奇瑞、捷途、星途、iCAR和智界,在幾大品牌支撐下,奇瑞汽車2024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超58萬輛,同比增長232.7%。雖在“量”上距離比亞迪、吉利等頭部自主車企仍有明顯差距,但其新能源這塊“短板”在2024年得到明顯補長。

近兩年,奇瑞汽車的進步還離不開海外市場的支撐。2021年至2023年,奇瑞汽車的出口銷量分別爲26.92萬輛、45.13萬輛、93.71萬輛,2023年的出口量相比2021年增長了248%,翻了3倍有餘。2024年出口超114萬輛,同比增長 21.4%,創造中國車企出口新紀錄。

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3年、2024年1~9月,奇瑞汽車從其他國家及地區獲得的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35.7%、48.7%、53.4%。依靠海內外市場雙驅動,“第二曲線”帶動下奇瑞汽車在銷量基盤、利潤增長等多個方面贏得優勢,多佈局、高利潤的海外市場可爲奇瑞汽車提供有力的支持與抵抗風險的能力。

本次遞交IPO申請,奇瑞汽車未披露擬發行股份數量和募資金額,但表示將港股IPO募集資金用於研發不同車型和版本的乘用車以進一步擴大產品組合、研發下一代汽車及先進技術以提升核心技術能力、拓展海外市場及執行全球化策略、提升其生產設施以及用於營運資金補充。

具體來看,在產品方面,2025年奇瑞汽車計劃推出60多款全新乘用車型及版本,未來整體佈局仍將圍繞電動化與智能化兩大課題。電動化方面,繼續補足新能源產品,推出多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增程式電動汽車及純電動汽車,並提供不同的定位和功能,以進一步提升國內及海外市場份額。此外還將探索乘用車潛在的新動力類型。同時推出實現自主研發的高性能電池的量產,加快下一代電池技術的研發及商業化。

“如果繼續打燃油車概念會死路一條,奇瑞汽車上市步伐拖了這麼久,也是在等待機會。拿出一批新能源產品,才能在資本市場講好故事。”一位汽車行業分析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相較於以往衝刺資本市場,奇瑞汽車最大的“進步”在於新能源規模快速攀升。眼下,在量的基礎上如何殺進高端領域,實現品牌躍升,是奇瑞汽車能否在港股講新故事的關鍵。

智能化方面,奇瑞汽車同樣面臨挑戰。2025年初,比亞迪掀起“智駕平權”運動,在全行業爭奪“下半場”競爭制高點的同時,奇瑞需要補齊它的智能化短板。招股書顯示,奇瑞汽車計劃加大對智能駕駛技術的研發投資,除了開發更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外,計劃提高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實用性和成本效益,提高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在不同價格區間和動力總成類型的乘用車中的滲透率。

手握規模、盈利、海外市場等多個“籌碼”,奇瑞汽車在資本市場中的存在感愈發強烈。

終於盼來“轉機”?

不同於吉利、長安、長城、比亞迪等企業,奇瑞汽車是國內爲數不多的尚未登陸資本市場的大型汽車集團。

在過去的20年裡,奇瑞汽車的上市征程可謂一波三折。探究其背後的原因,並非由於在汽車工業時代的更迭中“步伐遲緩”而遭到資本市場的冷遇,亦非如哪吒汽車那般因業務困境致使IPO進程戛然而止。相反,奇瑞汽車在每次上市的緊要關頭似乎總是缺少了一絲幸運,以致屢次在IPO的門檻前躊躇不前,上演了一幕幕“難產”的劇情。

早在2004年,安徽省政府就曾推動過奇瑞上市,集團內部也開始進行股份制改革,但上市計劃最終在該年底擱淺;2007年,尹同躍公開表示,奇瑞將盡快啓動上市融資計劃;2008年奇瑞完成股份改革,再次重啓上市計劃,但奇瑞自身經營不善,上市進程再度中斷。

此後幾年,奇瑞汽車也未放棄上市,2015年旗下合資公司奇瑞徽銀衝擊港股、A股均以失敗告終;2016年又通過海螺型材“借殼上市”的方式,推動奇瑞新能源上市,但卻數次未果。

不過,在這期間,奇瑞控股轉變思路,率先將旗下優勢板塊推向資本市場,扶持部分零部件公司,伯特利、埃夫特以及瑞鵠模具三家公司完成上市。

此後,奇瑞汽車又啓動混改,在混改之初,尹同躍就曾表示:“混改後將推進奇瑞上市進程,奇瑞十年前就該上市,但錯過了時機”。直至2022年混改完成後,尹同躍望向A股市場,爲奇瑞設定下“2025年衝刺IPO”的目標,也就是當前的時機。

談及奇瑞汽車謀劃上市的原因,尹同躍曾表示,奇瑞汽車早期資金投入較少,外加沒有上市,近年在資本市場也沒有發債,快速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需求主要通過銀行融資。登陸資本市場既有利於奇瑞汽車建立長期資本補充通道,又有利於激活奇瑞汽車股權激勵機制,因此奇瑞汽車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以最快的速度實現上市。

有奇瑞汽車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尹同躍曾提到奇瑞汽車過去一直埋頭於技術創新,資本市場運作方面的實踐經驗不多。

“上市”二字對於奇瑞汽車與“老將”尹同躍來說,念念不忘,無法割捨。奇瑞汽車不再固守A股市場,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港股市場,尋求新的上市機遇。

2023年底,有市場消息稱IDG資本正在考慮以9.7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9億元)的價格,從現有股東手中收購奇瑞控股集團的部分股份,奇瑞汽車籌劃最快在2024年提交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

彼時,公司估值在1500億元左右,10個月後再曝上市消息,傳聞中的估值已縮水三分之二。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稱,新一輪估值的縮水源於全球汽車市場面臨較大不確定性、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加劇以及市場的波動,多方面因素讓投資者持有更加謹慎的態度。

今年1月,奇瑞汽車母公司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獲得一筆股權融資,投資方包括青島城投集團、IDG資本和火眼投資,有消息稱這一舉動也是在爲奇瑞港股IPO鋪路。

若能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奇瑞將拓寬融資渠道,加速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追趕全球頭部車企。作爲一家全球化企業,上市不僅是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關鍵一步,也將推動其全球化戰略的深化。無論是新興市場、充滿挑戰的歐美市場,還是燃油車向新能源轉型的海外市場,奇瑞都期待通過上市獲得更多認可與機遇。

歷經20年坎坷上市路,奇瑞汽車在“走彎路”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爲其IPO帶來新的轉機。除了資本市場的跌宕起伏,奇瑞汽車的出色業績也爲上市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奇瑞能否在這次資本市場的征途中迎來“好運”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