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萬人注意!臺大醫揭B肝新指標 不再擔心錯過黃金治療期

臺大醫院、中研院今日(19)舉辦「B型肝炎精準醫療重要突破 表面抗原臨牀應用新里程碑」記者會。(李念庭攝)

全臺有200多萬名慢性B型肝炎患者,可能演變成「肝癌」,過去治療上認爲「免疫耐受期」與「不活動帶原期」B肝患者不建議用藥,臺大醫院、中央研究院今日(19)發表最新大型世代研究,發現B肝「表面抗原」新指標,能判斷肝癌風險高低,更精準分辨患者用藥時機及追蹤頻率建議。

臺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指出,我國B肝疫苗全面接種後,40歲以下帶原率已極低,但全臺仍有約9%、200萬人感染B型肝炎,可能有肝癌風險。我國每年約萬人罹肝癌、7千多人死於肝癌,如何針對B肝患者進行分級分類,給予預防及治療措施十分重要。

臺大醫院與中央研究院合作進行2項世代研究,總計收案6139名慢性B肝患者、追蹤逾20年,替全球慢性B肝患者的肝癌風險評估與治療決策提供全新依據。研究刊登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Gut》與《Hepatology》。

臺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曾岱宗說明,慢性B肝病程中,「免疫耐受期」與「不活動帶原期」是兩個重要時期。前者病毒量高,但肝指數低,後者病毒量及肝指數皆低,也就是肝功能仍正常、肝臟相對健康,肝癌風險較低,因此都不建議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

不過,研究顯示「免疫耐受期」及「不活動帶原期」兩類慢性B肝患者,分別可用「表面抗原血清濃度<10000 IU/mL」、「表面抗原>100 IU/mL」兩項指標,作爲是否及早用藥治療,或減少追蹤頻率的依據。

曾岱宗說,「免疫耐受期」B肝患者的肝癌風險有高有低,研究發現,慢性B肝免疫耐受期患者,表面抗原大於1萬IU/mL,肝癌反而延遲發展,前十年肝癌風險僅約1%;小於1萬IU/mL者風險較高,應早點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

B肝患者中一半爲「不活動帶原期」患者,曾岱宗指出,此時期表面抗原小於100IU/mL者約佔3分之1,肝癌追蹤20年風險極低,雖有病毒量,但肝癌風險與一般民衆差不多,因此追蹤頻率不用這麼密集;表面抗原大於100IU/mL者,肝癌風險爲小於100IU/mL者的2倍,仍建議固定每半年做一次抽血、超音波檢查。

B肝目前仍只能靠抗病毒藥物長期控制,無法完全根治。不過,臺大醫院內科部消化系主任劉俊人指出,目前有一項藥物能直接針對病毒RNA進行干擾,效果不錯,正在進行第三期臨牀試驗,能減少表面抗原濃度。若能完成驗證,有望1、2年後上市造福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