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攜北醫 揭肝癌治療新概念
臺大醫院與臺北醫學大學3日一同舉辦動肝癌與腎臟病精準醫療新紀元記者會,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左二)、臺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右二)等一同合留念。(杜宜諳攝)
臺灣是B肝病毒高盛行地區,曾有近五分之一的民衆爲帶原者,深受「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之苦。儘管疫苗、篩檢有效減少病毒性肝癌,但因代謝疾病與脂肪肝盛行,肝病依然是國人健康的重要威脅。臺大、北醫大團隊近年找到治療肝癌的新概念,當病患進入癌症晚期,不一定要跟癌細胞拚得你死我活,而能透過抑制STK40、SLK基因,控制YAP基因的活性,減少癌細胞的侵犯、轉移,且不傷害周邊正常組織,可運用於新藥研發,造福未來的末期患者。
臺大由高嘉宏副院長領軍,攜手北醫團隊,運用最新的多體學分析技術,分析不同肝癌病患在腫瘤基因體、轉錄體與蛋白激酶體的差異,釐清肝癌異質性對疾病進展與治療的影響。團隊更進一步結合高通量實驗與人工智慧分析,建立「基因干擾加藥物抑制」平臺,在臺大內科部主治醫師蔡豐喬實驗室成功找到兩組結合療法(分別爲抑制腫瘤的STK40-YAP-MAPK、干擾癌細胞的 SLK-ROCK)並於知名國際期刊發表。
在北醫大消化內科副教授黃奕文協助下,於肝癌病人數據庫驗證,確認YAP、STK40、SLK基因的表現量,與肝癌病人的存活密切相關,並進一步以實驗確認STK40與SLK可直接控制YAP活性,影響肝癌細胞的惡性度。目前正積極研發透過STK40與SLK控制YAP治療肝癌的新療法。
蔡豐喬表示,這項成果尚未完全落地應用,在概念上已確認可行,接下來的挑戰是研發小分子藥物、抗體藥物,再進行體外實驗、細胞實驗、人體試驗,必須以10年爲單位來進行。若研發成功,預計可適用於晚期、已轉移的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