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對抗肝癌!臺大攜手北醫破解關鍵基因運作機轉 成治療新方向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蔡豐喬說明肝癌研究成果。(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精準醫療已成全球趨勢,臺大醫院與臺北醫學大學攜手合作研究,今(3)日公佈肝癌與慢性腎臟病(CKD)研究成果。其中在肝癌部分,過去了解癌症惡化關鍵基因YAP,但若直接攻擊YAP恐怕傷害周邊正常人體組織,研究團隊透過人工智慧與基因科技,成功找出可以控制YAP活性的STK40、SLK基因,由此着手即可抑制腫瘤細胞的侵犯與轉移,將成爲肝癌精準治療的新策略。
臺大醫院與臺北醫學大學攜手合作,透過多體學、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技術,今日首次舉辦「聯合研究成果發表會」,共同發表多項具臨牀轉譯潛力的重大研究成果。
臺灣是B型肝炎病毒的高盛行地區,儘管疫苗與篩檢有效減少病毒性肝癌,但因代謝疾病與脂肪肝盛行,肝病依然爲國人健康的重要威脅。雖然肝癌治療隨着局部治療、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逐漸進步,但仍有許多病人,未能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臺大醫院由副院長高嘉宏領軍,攜手北醫大團隊,運用最新的多體學分析技術,分析不同肝癌病患在腫瘤基因體 (genome)、轉錄體 (transcriptome) 與蛋白激酶體 (kinome) 的差異,釐清肝癌異質性對疾病進展與治療的影響。
透過雙邊在資訊學及人工智慧上的合作,雙方已建立肝癌腫瘤體的全面性數據庫,將在此基礎上,加速找出肝癌的個人化標記,以實現肝癌精準醫療的目標。
▲臺大醫院與北醫大攜手合作,推動肝癌與腎臟病精準醫療新紀元。(圖/記者洪巧藍攝)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蔡豐喬說明,研究團隊進一步結合高通量實驗與人工智慧分析,建立「基因干擾加藥物抑制」的平臺,成功找到兩組結合療法,分別爲抑制腫瘤的STK40-YAP-MAPK 與干擾癌細胞的 SLK-ROCK。
再於北醫大醫師黃奕文協助下,將此結果於肝癌病人數據庫驗證,確認 YAP, STK40 與 SLK 三個基因的表現量,與肝癌病人的存活密切相關;並進一步以實驗確認 STK40 與 SLK 可直接控制 YAP 活性,影響肝癌細胞的惡性度。
蔡豐喬指出,過去研究早已明瞭YAP對癌症惡化的重要性,卻因爲YAP對正常細胞也很重要,而無法藉由攻擊YAP來抗癌。研究找到癌症惡化時YAP失調的原因,因此可藉由攻擊STK40與SLK抑制肝癌,而不傷害周邊的正常人體組織,這將成爲肝癌精準治療的新策略。
蔡豐喬說明,未來可將這種結合治療策略,擴展攻擊過去無法成爲藥物目標的分子 (undruggable target),並透過人工智慧與高通量實驗技術的結合,找出所有癌症異質性的標的,使個人化癌症醫療,從遙遠的展望變成可觸及的目標。
此外,由北醫大校長吳麥斯、北醫大副校長暨臺大醫院教授洪冠予,以及雙和醫院副院長吳美儀共同主持「建立慢性腎臟病腎功能軌跡之精準醫療照護模型」研究計劃,分析逾百位患者資料,辨識出「維持型」、「惡化型」、「改善型」三種腎功能變化軌跡。研究團隊應用羣組化軌跡模型(Group-Based Trajectory Modeling, GBTM),結合免疫細胞與基因分析,探索影響病程的分子特徵,爲延緩腎功能惡化與預防透析提供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