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研究重大突破!中研院揭示關鍵機轉、治療新契機

肺腺癌研究重大突破!中研院揭示關鍵機轉、治療新契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肺癌自2024年起已成爲臺灣癌症發生與死亡的「雙冠王」,每年逾萬國人因肺癌喪命,遂中央研究院透過「臺灣癌症登月計劃」,攜手美國臨牀蛋白基因體腫瘤分析聯盟,分析全球數百個案例,而研究涵蓋致癌因素、類型差異、治療方向等,爲肺腺癌精準醫療開啓新的可能。

肺癌自2024年起已成爲臺灣癌症發生與死亡的「雙冠王」,每年逾萬國人因肺癌喪命,遂中央研究院透過「臺灣癌症登月計劃」,攜手美國臨牀蛋白基因體腫瘤分析聯盟,分析全球數百個案例。(圖/中研院)

中研院指出,本計劃由中研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陳玉如擔任計劃主持人的研究團隊,今(20)日揭示肺腺癌的關鍵致癌機轉、辨識「類晚期」亞型高復發風險族羣,併發掘多個具臨牀潛力的藥物靶點,預期將能爲肺腺癌的早期監測與精準治療帶來新契機,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

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表示,自2016年起,本院發起的「臺灣癌症登月計劃」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式展開合作;2020年,研究團隊即發表成果,揭示在臺灣女性肺腺癌患者中,不吸菸者的比率遠高於吸菸者。今年的最新研究更進一步擴大樣本與分析範圍,讓關鍵機轉取得國際驗證。

本次研究證實,在不吸菸肺腺癌患者中,發現多環芳香烴(PAHs)與亞硝胺等環境致癌物的突變印記,並非臺灣或亞洲特有,而是全球病患共通的現象,研究也鑑定出與常見致癌物(如多環芳香烴和亞硝胺)相關的不同腫瘤分羣,確認環境因子在全球肺腺癌病程中的普遍性與重要性。

中研院表示,僅管早期肺癌患者可透過手術切除、輔助化療或放射治療等措施獲得治療,但仍有相當比例在數年內復發,遂陳玉如研究團隊透過蛋白質體分析,將肺腺癌分爲三大亞型,其中名爲C2「類晚期」的亞型,雖然在臨牀上屬第一期早期癌症,卻展現與晚期腫瘤高度相似的分子特徵,復發與轉移風險極高。

在性別差異方面,男性患者多與吸菸及長期暴露於污染環境等外在因素相關,這些因素加速腫瘤惡化;女性患者則多受內在致癌因子影響,癌細胞更容易逃避免疫系統監控。研究團隊指出,未來針對不同性別與致癌途徑設計個別化治療,將是精準醫療的重要方向。

中研院補充,除了揭示成因與亞型之外,研究成果更帶來治療新方向,團隊鎖定特定亞型中表現量特別高、且基因沉默會影響癌細胞存活的蛋白質與磷酸化位點,發掘出多個具臨牀潛力的藥物靶點,並提供針對不同亞型患者的多層次治療策略藍圖,爲肺腺癌精準醫療開啓新的可能。

★《中時新聞網》: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戒菸專線:0800-63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