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2物質導致「不抽菸得肺腺癌」 中研院:全球共通現象
▲中研院研究揭示肺腺癌風險性別差異,女性多受內在致癌因子影響,男性多和吸菸及長期暴露在污染環境有關。(圖/中研院提供)
記者許敏溶/臺北報導
中研院今(20日)公佈首次涵蓋歐美、亞洲等多族羣的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體研究,揭示肺腺癌風險的性別差異,發現男性患者多與吸菸及長期暴露在污染環境等外在因素相關,並加速腫瘤惡化,女性患者則多受內在致癌因子影響,癌細胞更容易逃避免疫系統監控,並確認環境因子在全球肺腺癌病程中的普遍性與重要性。
「臺灣癌症登月計劃」由化學所陳玉如特聘研究員擔任計劃主持人,其帶領研究團隊在2020年時發現全球第一次完整剖析東亞肺癌成因,今天宣佈與美國臨牀蛋白基因體腫瘤分析聯盟(CPTAC)合作,分析全球數百個案例,完成迄今全球最大規模、涵蓋歐美與亞洲多族羣、多暴露背景的肺腺癌蛋白基因體分析,揭示肺腺癌的關鍵致癌機轉、辨識高復發風險族羣,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
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表示,早在2020年,研究團隊就揭示臺灣女性肺腺癌患者中,不吸菸者的比率遠高於吸菸者。這次最新研究更進一步擴大樣本與分析範圍,讓關鍵機轉取得國際驗證。
周美吟指出,本次研究證實,在不吸菸肺腺癌患者中,發現多環芳香烴(PAHs)與亞硝胺等環境致癌物的突變印記,並非臺灣或亞洲特有,而是全球病患共通的現象。研究也鑑定出與常見致癌物(如多環芳香烴和亞硝胺)相關的不同腫瘤分羣,確認環境因子在全球肺腺癌病程中的普遍性與重要性。
▲中研院領銜的「臺灣癌症登月計劃」,揭開肺腺癌關鍵機轉及治療新契機。(圖/中研院提供)
陳玉如說明,研究團隊揭示肺腺癌風險的性別差異,在男性患者部分,肺腺癌多與吸菸及長期暴露於污染環境等外在因素相關,這些因素加速腫瘤惡化;女性患者則多受內在致癌因子影響,癌細胞更容易逃避免疫系統監控,未來針對不同性別與致癌途徑設計個別化治療,將是精準醫療的重要方向。
中研院研究團隊也透過蛋白質體分析,將肺腺癌分爲三大亞型,其中名爲C2「類晚期」的亞型,雖在臨牀上屬第一期早期癌症,卻展現與晚期腫瘤高度相似分子特徵,復發與轉移風險極高。
陳玉如指出,除了揭示成因與亞型之外,研究成果更帶來治療新方向,團隊鎖定特定亞型中表現量特別高、且基因沉默會影響癌細胞存活的蛋白質與磷酸化位點,發掘出多個具臨牀潛力的藥物靶點,並提供針對不同亞型患者的多層次治療策略藍圖,爲肺腺癌精準醫療開啓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