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吸菸 研究曝臺北人得肺癌2關鍵:通勤族注意
空氣污染物PM2.5可能破壞基因,提高罹患肺癌風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很多人不吸菸還是得肺癌。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肺癌不只是抽菸造成的,更可能是身體長年累積毒物、空污曝露與基因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馬兜鈴酸與空氣污染物PM2.5,是臺北人得肺癌的關鍵因素,「PM2.5 對基因的破壞,甚至比二手菸更明顯」,建議若空氣品質不佳時,外出應戴口罩。
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粉專PO文表示,2025年7月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的一項研究,分析了全球28個地區、871位非吸菸肺癌患者的基因,特別點名臺北,指在臺北肺癌病人身上,找到一種全世界幾乎只有這裡出現的基因突變SBS22a。
張家銘指出,SBS22a是一種已知與馬兜鈴酸相關的致癌突變,馬兜鈴酸過去廣泛存在於某些中藥,包括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等,因具腎毒性與致癌風險,臺灣在2003年起全面禁用馬兜鈴酸藥材,這次研究卻首次在肺癌中發現馬兜鈴酸相關的突變訊號,這意味着該毒素對國人健康危害,未隨着禁用而終止,「基因紀錄着曾接觸過的每一份風險。」
除了馬兜鈴酸造成基因突變,張家銘指出,研究也揭露了另一個肺癌隱形殺手─空氣污染物PM2.5,研究發現,當居住地PM2.5年均濃度超過20微克/立方公尺時,肺癌病人的突變量激增,會導致端粒縮短、TP53 突變等變化,且PM2.5對基因的破壞,比二手菸還更明顯。
張家銘指出,這項最新研究凸顯在都市生活、每天通勤的人們,即使沒抽過煙,也可能在不自覺中曝露於基因突變風險中,與其罹癌後問爲何會生病,不如及早預防。
張家銘建議,可透過以下4項措施預防肺癌。1.對偏方保持警覺,避免使用來路不明或無清楚標示的成分。2.留意保健品的成分來源與衛福部登錄狀況。3.減少曝露空污,特別是在空氣品質不佳時,外出時戴上口罩。4.有肺癌家族史,可考慮早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部檢查。
★《中時新聞網》: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戒菸專線:0800-63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