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吃」也會得肺腺癌 中研院最新研究:防腐劑對這性別影響最大

中研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陳玉如說,肺腺癌的內生因子及環境因子同樣重要,而研究發現男性及女性對於環境因子的耐受性不同,女性對食物工業中使用的防腐劑特別敏感,男性肺腺癌則與吸菸、二手菸及汽機車排放廢氣、PM2.5等空污有關。記者沈能元/攝影

衛福部統計,肺癌於2024年起爲國人癌症發生與死亡的「雙冠王」,每年逾萬國人因肺癌喪命。中研院今針對不吸菸肺腺癌患者研究發現,在汽機車廢氣、PM2.5等多環芳香烴(PAHs),及加工食品防腐劑的亞硝胺等爲致癌關鍵因子,其中加工食品防腐劑對女性影響大於男性。另,研究於第一期早期癌症患者發現「類晚期」個案,盼透過血液早期篩檢,預計2、3年內用於臨牀檢驗。

中研院領銜「臺灣癌症登月計劃」,攜手美國臨牀蛋白基因體腫瘤分析聯盟(CPTAC),分析全球數百個案例,近期完成首次涵蓋歐美與亞洲多族羣的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體研究。

中研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計劃主持人陳玉如說,肺腺癌的內生因子及環境因子同樣重要,研究針對臺灣、美國、歐洲共406名肺腺癌患者,平均年齡介於60至65歲,有趣的發現是,男性及女性對於環境因子的耐受性不同,如女性對食物工業中使用的防腐劑特別敏感,男性則與吸菸、二手菸及汽機車排放廢氣、PM2.5等空污有關。

陳玉如指出,多環芳香烴(PAHs)及亞硝胺具有環境致癌物的突變印記,這並非臺灣或亞洲特有,而是全球病患共通的現象,具有此類突變印記的患者罹癌後,存活率是下降的。

但致癌絕非單一因素且爲長期累積的結果,如年長女性罹患肺腺癌可能與防腐劑有關,研判應是早期女性多吃醃漬物,不同於年輕女性則與內在荷爾蒙因素有關,導致年輕女性的肺腺癌患者愈來愈多,但不容易被發現。提醒民衆要特別關注環境問題,建議男性在戶外騎機車應戴口罩,女性也要多注意健康飲食,避免罹患肺腺癌。

研究團隊也發現,早期肺癌患者可透過手術切除、輔助化療或放射治療等,但仍有相當比例在數年內復發。研究團隊透過蛋白質體分析,將肺腺癌分爲三大亞型,其中名爲C2「類晚期」的亞型,雖然在臨牀上屬第一期早期癌症,卻展現與晚期腫瘤高度相似的分子特徵,復發與轉移風險極高。

研究成果除了揭示成因與亞型外,更帶來治療新方向。陳玉如表示,團隊鎖定特定亞型中表現量特別高、且基因沉默會影響癌細胞存活的蛋白質與磷酸化位點,發掘出多個具臨牀潛力的藥物靶點,甚至是利用4個蛋白質研發血液檢測試劑,目前檢測試劑原型正在發展中,預計2、3年內用於臨牀檢驗,期望透過血液早期篩檢出容易復發的「類晚期」患者及早積極治療。

陳玉如說,研究發現辨識「類晚期」亞型高復發風險族羣,併發掘多個具臨牀潛力的藥物靶點,預期將能爲肺腺癌的早期監測與精準治療帶來新契機。該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

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說,2016年起發起「臺灣癌症登月計劃」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式展開合作;2020年,研究團隊即發表成果,揭示在臺灣女性肺腺癌患者中,不吸菸者比率遠高於吸菸者。今年最新研究進一步擴大樣本與分析範圍,讓關鍵機轉取得國際驗證。

癌症登月計劃爲疾病篩檢、臨牀治療及醫療政策提供支持性的研究,此研究拓展完成全球跨洲、跨族羣肺腺癌蛋白基因體研究,爲如何及早識別高風險患者、精準鎖定治療奠定關鍵的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