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200萬B肝患者僅28%人治療 忽視恐成肝癌

根據統計發現,臺灣約有200萬人是慢性B型肝炎患者,僅有約28%的患者有接受適當治療。(圖片來源/photoAC)

「B型肝炎」(簡稱B肝) 對於國人來說並不陌生,但你對它知多少?B肝是由B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臟感染,具有傳染力,可能會導致急性或慢性肝病,若置之不理恐造成肝硬化與肝癌。

B肝的歷史可追溯到數千年前,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B型肝炎病毒的痕跡,這項研究由英國劍橋大學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研究院主導,並於《Nature》雜誌發表研究論文,證明B肝不是近代的疾病,然而全球第一支B肝疫苗於1981年才上市。

根據統計發現,臺灣約有200萬人是慢性B型肝炎患者,僅有約28%的患者有接受適當治療,其餘有20%患者進展爲肝硬化,之後每年5至8%的人會進展成肝衰竭、2至4%進展爲肝癌;每年逾5千名患者死於肝癌,不可不慎。

B肝具有傳染力,最常見的感染途徑是母嬰垂直感染,其他包含血液、性行爲及共用牙刷、指甲剪、刮鬍刀等密切接觸傳染。通常感染初期是急性B肝,約有90%的成年人可自行痊癒,嬰兒或兒童則只有10%能夠自行痊癒。主要症狀是疲倦、發燒、黃疸、食慾不振,維持數週至數個月內消退。

不過,若病毒持續存在超過6個月,即成爲慢性B肝,可能終身帶有病毒,需要透過抽血檢查肝功能及病毒量來定期追蹤;當病毒量過高或已有肝纖維化時,就需要服用醫師開立的抗病毒藥物,減少肝病惡化的風險。

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是接種疫苗。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表示,經檢驗如未具 B 肝表面抗體亦未成爲B肝帶原者,建議依「0-1-6個月」之時程接種3劑。需要注意的是,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正度疾病者,需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其他降低肝炎併發症風險的方式,包含避免飲酒,酒精會加速肝臟損傷,讓 B 肝帶原者更容易發展成肝硬化與肝癌;避免服用過量藥物,應諮詢醫師;多攝取綠色蔬菜、柑橘類等富含抗氧化物的蔬果,避免高脂及高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