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研究發現B肝新指標 2類患者「肝功能正常」仍應評估治療

▲臺大醫院B型肝炎精準醫療重要突破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肝癌是臺灣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B肝是最重要因素,臺大醫院今(19)日公佈與中研院合作B肝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針對「不活動慢性B肝患者」與「免疫耐受期慢性B肝患者」2類傳統認爲肝癌風險較低、不建議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族羣,進行大規模、逾20年以上的世代長期追蹤,找到新的B肝表面抗原指標,精準分辨出肝癌高風險個案,建議進行追蹤或者治療介入,研究已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

臺大醫院今日舉辦記者會分享研究成果,這兩項研究由臺大醫院醫師曾岱宗領銜,結合臺大副院長高嘉宏及肝炎研究團隊主導的 ERADICATE-B 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院士陳建仁主導的REVEAL-HBV兩大研究世代長期追蹤資料,爲全球慢性B肝患者治療決策提供全新依據。

高嘉宏指出,國內肝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政府過去進行很多B肝防治包含疫苗全面接種、藥物給付等,新生兒B肝帶原已經逐步減少,年輕成人肝癌也有大幅度下降,但是國內目前仍有接近200萬B肝帶原者,有肝癌潛在風險,臨牀要如何做風險分類給予不同的預防與治療成爲重要課題。

▲臺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曾岱宗。(圖/記者洪巧藍攝)

曾岱宗說明,慢性B型肝炎自然病史當中的「免疫耐受期」「不活動帶原期」,肝癌風險相對免疫活化期病人屬低,傳統上不會建議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其中免疫耐受期多是患者一出生時發生,病毒活性高但對肝臟並未造成太多的破壞,國內經過防治相關個案已減少許多;至於不活動帶原期患者的病毒量低、肝指數正常,國內B肝患者超過半數屬於此類。

研究團隊針對6139名慢性B型肝炎患者,追蹤長達20年,首次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可以作爲這兩類個案的新指標,真正界定風險高低。

其中免疫耐受期患者「表面抗原<10,000 IU/mL 」仍應考慮及早治療;至於不活動帶原期個案「表面抗原>100 IU/mL」顯示風險不可忽視,仍需要定期追蹤,高表面抗原濃度患者,可優先考慮新一代抗病毒藥物,降低表面抗原濃度。

此外,研究也發現,不活動帶原期個案表面抗原低於100 IU/mL,肝癌年發生率僅爲0.08%,遠低於國際建議的0.2%監測門檻,其肝癌風險和一般無肝炎者相近,已接近B型肝炎治癒標準,對精準醫療與優化肝癌篩檢策略具有重大臨牀意義。

這兩項研究已國際頂尖醫學期刊《Gut》與《Hepatology》發表,不僅彰顯臺灣在肝病流行病學與長期世代研究上的國際領先地位,也有助於重新定義「部分B型肝炎治癒」(partial HBV cure)與免疫耐受期的臨牀管理,更爲未來修訂國際治療指引提供重要實證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