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分科測驗衝刺/歷史科重圖表、史料判讀 「主題式」複習事半功倍
114學年分科測驗將於7月11日、12日舉行,聯合報推出分科測驗衝刺系列報導,幫助考生考前重點複習。本報資料照片
114學年分科測驗將於7月11日、12日舉行,聯合報推出分科測驗衝刺系列報導,幫助考生考前重點複習。松山高中教師陳詩雯表示,近年都有約2至3題圖表判讀,史料判讀與分析則是歷史科重點,且建議考生最後階段,可利用選修歷史的主題式探討,應用統整思考能力,複習部訂必修歷史知識。
綜觀111至113學年曆史分科測驗試題約可分做3類,陳詩雯指出,「歷史情境判斷與分析」多是基本題,要求考生判斷時空背景,或發生的事件與人物;事件發生的原因、背景等,要求具備歷史知識以及對時空背景的認識。
第2類則爲「圖表資料判讀與分析」,陳詩雯說,近3年考題都至少有2至3題圖表資料判讀,題目以圖片呈現史料,考驗學生否能夠閱讀、辨識史料檔案或是歷史照片、圖片中的重要訊息,並加以判斷史料內容、時空背景或應用史料方式。另外,統計表格數據閱讀、轉譯爲文字分析能力也是歷史資料的一種,近3年來都會有1題統計表格分析。
再者,陳詩雯也說,第3類是「史料文字判讀與分析」,文字分析能力絕對是歷史科測驗的重點目標,除了單題題目中即包含歷史資料判讀的基本題型之外,閱讀長文或2至3則資料加以分析判讀的題組題,也是每年都會出現的類型。
但陳詩雯也說,考生也不必擔心,近年長文試題多在200至300字以內,且已較少出現文言文,需留意的並非是文字量,而是如何分析判讀時空背景,或判斷資料背後的立場,也可能結合探究與實作,測驗學生運用資料作爲證據的能力。
針對近年試題重點,陳詩雯也給考生建議,可以從選修歷史掌握部訂必修基礎,去年試題相較前兩年,選修歷史比例略微提升,但3冊的部訂必修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仍佔大部分試題,考生複習時,可從選修歷史主題式探討,連帶應用統整思考能力,結合到部訂必修的歷史知識。
陳詩雯舉例,如複習原住民族主題時,除了選修歷史提到世界各國原住民族權利復振的例子,也可一併思考第1冊臺灣史原住民族單元,反思臺灣原住民族與外來政權間的關係、權利復振之路與世界各國原住民族之間的異同。
再者,陳詩雯指出,108課綱學習內容有「略古詳今」趨勢,第2冊中國與東亞史的範圍「人羣的移動與交流」、「現代化的歷程」佔比較重,第3冊以「歐洲文化與現代世界」最爲重要,應該理解時空背景下制度如何形成,又如何走向現代世界的脈絡,特別是第3冊世界史,應掌握從文藝復興以來發展的現代性特色,以及對現代世界的意義。
此外,陳詩雯也說,兩次世界大戰在部定必修非獨立單元,但涉及帝國主義、殖民、移民、東亞人民在20世紀戰爭下的經歷、臺灣歷史上的政權更迭,以及選修歷史中現代戰爭與國家暴力主題,也讓兩次大戰在近3年的考題中從未缺席;又如「性別與歷史」是選修歷史單元主題,幾乎每年皆出現1題。最後階段,可針對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或議題爲主軸複習,並思考歷史事件對當代社會以及現今人類的意義。
最後,陳詩雯也提醒學生,複習時不必追求地毯式一字不漏複習,而是藉閱讀文章脈絡或歷史資料,訓練掌握時空背景以及分析資料觀點、作者立場的能力,也正是歷史探究與實作課程的重點訓練。尤其大考混合題,多不再是單純考記憶能力,需要學生分析、整合,最後衝刺階段也考生可做近5年考古題,藉此練習閱讀分析能力、熟悉題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