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測驗歷史側重史料分析 軍事題大增、圖表題超越閱讀層次
114學年度分科測驗於今(12)日邁入第2天,首節考科爲歷史科。圖爲考生於休息時間複習。(實習攝影記者趙子寧攝)
114學年度分科測驗於今(12)日邁入第2天,首節考科爲歷史科,考題涵蓋嘉農棒球隊、法國大革命等議題,題型以測驗學生閱讀理解與史料分析能力爲主,整體難度中等,但還是比去年難一些,圖表題共計4題,已超越單純閱讀層次,而軍事題大增,尤其中國近現代戰爭史共出了5題。
大考中心邀雙北地區高中歷史科教師羣解題,臺北市教師羣分析,在冊數分析上,第一冊臺灣史共11題,第二冊中國與東亞史共14題,兩者比例相當。第三冊世界史共16題,所佔比例仍重,測驗的歷史知識較偏重於近現代史。選修上、下冊共4題。至於試題內涵,則是國家立場與政治軍事、經濟與社會的試題比例較重
建國中學歷史老師莊德仁表示,今年簡答題與史料閱讀題比例接近,不少試題更超越單純閱讀,須具備歷史知識與因果推理能力。例如第35至37題,雖題幹談開港通商,實則從政治史角度提問;37題更要求學生推論鹿耳門貿易情形,題幹未明言,需理解商人習性才能作答。
莊德仁指出,第38至40題探討「安內攘外」,不再重述蔣中正時期政策,而從「誰得利」切入,要求學生分析政策下的得利與受害者。至於第43至45題則以冷戰時期美蘇關係爲主軸,強調不同政權可從各自立場合理化行爲,訓練學生換位思考與歷史理解能力。他認爲此題「出得很漂亮」,有助學生多角度看待歷史。
入闈協助大考中心審題教師羣提到,今年曆史科命題素材多元,題目設計緊扣考生生活經驗,結合文字資料、圖像與統計圖表,提升理解與應用能力。題材涵蓋嘉農棒球隊、法國大革命等歷史事件,內容貼近生活脈絡。例如第13題引導學生觀察圖像特徵,並結合羅馬帝國與印度之間早期貿易的歷史知識進行判斷;第41、42題則以16世紀西班牙爲例,說明更換製造產地的概念在歷史上早有出現。整體試題難易度適中,兼顧知識與思考能力的測驗。
全國教師會評析,今年軍事試題大增,如第5、7、12、19、34題等,尤其是中國近現代戰爭史共出了5題。時事命題方面則包含第13題提到2023年埃及考古隊發現雕像、第21題提到嘉農的族羣組成呼應臺灣棒球世界12強冠軍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