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分科歷史/題幹短但「直球對決」具挑戰性 師:史料判讀、推理決勝負

分科測驗第二天,各高中應援團於考場門口爲考生加油打氣。記者曾原信/攝影

114分科測驗今邁入第二天,首節考歷史,大考中心也邀請雙北地區高中教師羣協助解題。教師羣評析,今年曆史科難易適中,但相較去年有挑戰性,五標可能較去年降低。以往較長題幹多要求學生從中找資料,今年字數少但形同「直球對決」,講求判讀與推論,甚至進入時代、歷史人物的心理加以分析。

解答整理包

建國高中教師莊德仁表示,今年簡述題與史料閱讀形式題數相當,但不少題目超越閱讀層次,要求學生具備相當的歷史知識和因果推理能力,而非過往從閱讀題幹找答案。

莊德仁以35-37題爲例,他指出,題幹談論開港通商看似爲經濟史,但35題卻是以政治史角度向學生提問;37題更具挑戰性,官方規定洋商不得在鹿耳門貿易,但洋船仍在此卸貨,題幹中未提到該點,要求學生先理解商人的習性自行推論,具挑戰性。

莊德仁也說,38-40題談論安內攘外,過去課本中多提到此爲當時蔣中正的態度,但試題改以「誰得利」角度切入,要求學生判讀政策下的得利者、受害者,講求進入當時歷史人物的情境,而非只是複述過去課本內的記憶知識。

再者,莊德仁表示,43-45題「出得很漂亮」,史料講述冷戰下美蘇均以安全爲考量,蘇聯之所以東擴,也是爲了掌握安全感。該題告訴學生,不同立場的政權都能進行歷史論述以此合理化自身行爲,學生當然也能換位思考對方立場。

闈場內教師評析,今年試題着重概念運用和細節,測驗並非要考生熟記制度的名稱,而是要能理解治隊背後設計的緣由和概念。如16題申報戶籍,側重要考生思考戶籍與國家統治的關係;再者,試題也重視史料分析和詮釋,如38-40題,要求本於學者的討論分析同一政策對不同對象造成的利弊,考生須結合當代國家處境來理解學者分析。

闈場內教師也指出,試題也講求掌握史學發展歷程,並透過課程探究與實作方法來提取、分析資料訊息的能力,如考察北周受北齊陶俑風格影響的32題、二戰後美蘇對國家安全需求不同的45題,考生可能第一次看見該素材,但只要結合所學的時代脈絡,應不難解讀。試題整體而言算難易適中。

闈場內試考生說,今年臺灣史、中國史、東亞史、世界史分佈大致相同,試卷難度中間偏易,非選題難度稍高,作答時需看清題乾的要求,纔不會忽略重要的關鍵。純背誦的考題不多,側重考生獨立思考能力。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