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王超:穿透聯合戰場“信息迷霧”的那道光

中國日報7月28日電(記者 趙磊)夜幕初垂,東部戰區某部作戰研究室燈火通明,一場聚焦新質作戰問題的專題研討會正在進行。高級工程師王超手持激光筆,站在彙報席前向戰區指參人員和技術專家講解其攻研團隊如何將某領域複雜作戰體系拆解轉換爲可實現的技術模型。與會衆人緊盯着大屏上的未來作戰動態構想圖,聽得聚精會神,或是頻頻點頭,或是快速記錄。

這是戰區官兵潛心研戰的一個縮影,也是王超多年來在戰區工作的一種常態。"聯合戰場瞬息萬變,信息環境錯綜複雜,我願成爲穿透迷霧的那道光",這句錚錚誓言始終激勵着王超奮鬥前行。他紮根作戰保障領域,以謀戰備戰爲本,用二十五年青春矢志不渝踐行"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強軍目標;他以科技創新爲筆,在聯合作戰指揮的藍圖上書寫着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他以樸實的人格形象,在投身強軍實踐中展現着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理想信念、黨性修養、官德人品。

追光——強軍思想引領頭腦變革

"心中有光明,人生有力量""緊跟強軍思想走,就是跟着真理走、向着光明走",這是寫在王超筆記本扉頁的兩句話。2016年,我軍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組建戰區,"聯合制勝"成爲首批"戰區人"共同追求的目標。王超作爲保障領域的專業技術軍官,深感身子進入了戰區時刻,腦袋也要迅速轉到聯合頻道上,來一次深刻的思想改造和實踐變革,方能適應聯合、融入聯合、貢獻聯合。

"投身改革強軍不僅要做好角色的轉變,更要按照強軍目標進行全方位的自我重塑。"王超所在單位調整組建後,職能任務由保障單一軍種向服務聯合作戰拓展。在一次技術研討會上,某型系統框架結構雖然已經定型,但數據格式不統一、流轉環節不順暢的問題依然沒能解決,來自各個部隊的骨幹你一言我一語,都在講矛盾困難。會後,王超意識到專業領域"形聯"已有雛形,但"神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大家各自爲戰,形不成合力,就失去了聯合作戰的意義!"。爲此,他主動倡議來一場"頭腦風暴",突破單一軍種和條塊分割思維,借鑑聯合作戰工作模式,形成並行作業、數據共享的攻關機制,推動多源信息儘快融爲一體。

隨着國家安全形勢的發展和戰區聯合作戰實踐的深化,王超敏銳地感知到"強軍之路需要更高層次的科技武裝","如何牢記使命任務、增強憂患意識,全力以赴履行好服務主戰職能"成爲他反覆思考的問題。在一次"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思想討論會上,有的同志說,過去大家都習慣於待在機房裡、坐在電腦前埋頭研究,眼睛裡看不到敵情,腦袋裡沒有對手,現在這樣的工作狀態跟不上趟了。王超深以爲然,感慨地說:"我們差的從來不是勇氣,而是讓勇氣落地的技術""現代戰爭已進入到體系對抗、認知博弈的新階段,我們必須瞄準對手,聚焦科技創新,強化手段運用,爲高效指揮決策進行技術賦能。"

專業技術軍官不僅要當戰場的"數據中心",更應成爲聯合作戰的"智慧大腦"。近期世界一些局部衝突爆發後,王超緊跟衝突態勢演進,組織團隊對典型作戰行動進行復盤分析,撰寫研究報告。在戰區組織的一次專項行動研究時,他從鏡鑑國家和地區間衝突力量運用入手,全面分析技術機理、打擊手段與作戰效能,提出打擊目標和攻擊方式建議,現場專家領導紛紛點贊。會後,戰區機關一位領導拍着王超的肩膀說:"你不僅僅是我們的技術能手,還是我們的作戰顧問"。

聚光——主戰崗位鍛造制勝本領

戰區組建之初,專業領域人員高度精簡,技術服務主戰的要求更高。王超感到,專業技術軍官不能只會技術,還要懂指揮,讓技術"從紙面上嵌入到戰法裡"。

面對全新的聯合作戰指揮保障需求,王超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學指揮、研技術之中。白天,他進入指揮席位,認真學習指揮流程,記錄作戰需求;深夜,他帶着數據鉚在機房推演算法。"一邊盯着電腦屏幕,一邊敲擊鍵盤錄入數據"是他工作的縮影。

在一次聯合指揮演練中,某類數據分析準確率不足35%,直接影響指揮決策效率。王超立即展開分析研究,發現已有參數設置和分析手段難以短時間內支撐數據分析能力提升。"搞技術打的就是時間差,必須趁敵人還沒反應過來就給他致命一擊"。爲此,他緊急攻關,連續奮戰16個小時,最終將該類數據分析準確率提升了30%。

經此一役,王超更加堅定了"技術必須服務於戰場,才能真正體現價值"的努力方向,他自學並精通了5種計算機編程語言,熟練掌握並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技術,解決多項聯合作戰指揮保障難題,榮立二等功1次。

"一人強不算強,團隊強纔是真的強。"王超在年度述職中這樣講到。他深知,推動高新技術賦能不能靠"單打獨鬥",必須"集智聚力",打造一支懂技術、精戰術、能打仗的科技團隊。

被評爲戰區學科領域拔尖人才後,王超主動擔綱,在單位成立了"戰技融合攻關小組",推行"技術+戰術"雙導師帶教機制,邀請院校專家、部隊骨幹共同參與團隊建設,打通作戰需求與技術實現的"最後一公里"。近5年來,他帶領的攻關團隊取得了15項全軍優秀成果。

助理工程師小項剛從院校分配到單位時,對聯合作戰理解不深,對作戰力量運用更是"小白"。王超帶着他從數據源、傳輸鏈、模型算法等環節一步步學起,不到3年,小項已經成爲團隊骨幹。在一次軍地聯合比武競賽摘得金牌後,小項激動地說:"這份榮譽寫的是我的名字,但閃耀着我們整個團隊的光芒。"

逆光——迎難而上攻克數據堡壘

在某指揮保障系統升級擴容期間,因各軍種數據資源匯聚後指數級增長,後臺服務器頻頻"掉鏈子",某項關鍵功能的計算響應時間過長。這些問題不解決,將難以支撐指揮決策。上級明確要求抓緊搶修,王超被緊急抽調組建攻關團隊,負責查明問題根源,並提出解決方案。

這看似是普通的"技術排障",實則是需突破多個技術難題的"瓶頸攻關"。王超沒有任何猶豫,立下了軍令狀,"只有鑽不透的技術,沒有完不成的任務!"

兩個月裡,王超帶領3名骨幹夜以繼日地投入"戰鬥",機房成爲他們的"主力戰場",鍵盤鼠標、數字代碼成爲"攻關武器",行軍牀、咖啡、泡麪成爲"生活標配"。通過上千次數據分析,最終精準鎖定了問題根源——系統某功能模塊存在"低效冗餘"。

問題找準了,解決是關鍵。他帶領團隊反覆推演優化方案,成功將數據處理效率提升了40%以上,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數字,更意味着信息流轉速度提升近一半,打通了專業領域指揮鏈路的"腸梗阻",回答了聯合指揮保障不能有"離線模式"的能力拷問。

"目標打擊效果怎麼樣?有沒有量化評估?對戰場態勢有哪些影響?"一次作戰問題研究會上,指揮員發出三問。

王超敏銳意識到,這些問題是制約聯合作戰指揮效能提升的關鍵堵點,沒有統一量化模型,評估結果只能依賴經驗判斷,將直接影響指揮決策的精準度。他主動請纓,成立課題攻研小組,決定啃下這塊"硬骨頭"。

連續三個月,他帶領團隊鉚在"數字陣地"上,聚焦如何統一"度量尺"這一難點,調取分析數十次演練數據,創新評估算法模型,區分作戰階段、任務類型、行動樣式,讓系統自動決策評估維度,動態生成效能數據。

模型初成,實戰檢驗。在一次推演中,系統依託算法模型精準評估某次行動效果不佳,指揮機構據此調整兵力部署和行動計劃,最終實現逆轉。這一成果,填補了戰區在某領域作戰效能評估的技術空白,實現了"憑經驗判斷"向"用數據說話"的轉變,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爲聯合作戰指揮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閃光——家國情懷彰顯赤子初心

王超從軍校研究生畢業時,導師極力推薦他留校任教、或是到科研單位工作,父母也覺得好不容易纔有機會能從基層一線部隊跳出來,讓他選擇相對舒適、能夠顧家的工作環境,但他說:"軍人的價值不是在舒服的環境中彰顯,而是在艱苦複雜的考驗中錘鍊",並毅然選擇重回老部隊,再次扎進一線作戰部隊。他和戰友們一起日夜值守陣位、鑽研裝備、查找"瓶頸",帶隊攻克了多個困擾部隊戰鬥力提升的"老大難"。次年,某新組建單位到部隊挑選專業骨幹,他因專業能力突出被納入了遴選考察名單,身邊領導、戰友都勸他慎重考慮,"到了新單位又得從頭開始,以前的辛苦都白費了"。"只要打仗需要,去哪裡工作、幹哪個崗位都沒有問題!"他感謝了戰友們的善意挽留,又一次選擇奔赴組織最需要的戰鬥崗位。

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來到新組建單位,他憑藉過硬的技術,很快脫穎而出,成長爲業務室主任,帶領團隊加班加點,三年內完成了多項關鍵任務,拿下9項重要突破,所在室也被多次評爲先進單位。隨着軍隊改革深入推進,是繼續留任領導崗還是重回技術崗,成爲擺在他面前的一道選擇題。"看工作需要、聽組織安排",他秉持強軍報國初心,依然像畢業之初那般,全力以赴投入到戰區聯合指揮保障科技戰線之中。

在王超的更衣櫃裡,一張全家福照片、一張妻子寫的寄語卡片——"如果明天就要打仗、你去前線、我就報名支前,咱們一起上戰場",被張貼在最醒目的位置。"不管我到什麼地方工作,這兩樣東西都是寶貝"。王超與妻子結婚14年,女兒已經12歲,至今仍兩地分居,內心最爲虧欠的是對家庭的照顧和子女的教育。他的手機中保留着數千條與妻子、女兒互報平安、互訴掛念的信息,其中一條"特殊短信"是在女兒小升初考試之際,用代碼編寫的動態"加油"程序,這是他作爲一名專業技術軍官對家庭責任的特殊表達。

王超的故事就像一道光,折射着濃濃的家國情懷,照亮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矢志強軍、奉獻青春"的奮進征程。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