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剛:巴以和平曙光還需穿透更多迷霧
來源:環球時報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10日相互指責對方違反停火協議,以色列防長卡茨下令以國防軍做好最高級別警戒,哈馬斯則表示原定15日進行的下一批被扣押人員釋放活動推遲,相關事態發展讓國際社會對加沙停火協議的延續以及巴以和平的前景再次感到擔憂。
客觀而言,以哈雙方1月15日達成的三階段停火協議給巴以和平帶來一絲曙光,第一階段停火和被扣押人員交換取得一定成果。但停火協議的脆弱性一直存在。以色列國內本來就對這份協議存在較大爭議,以方要求哈馬斯儘快釋放所有被扣押人員的同時,堅稱“徹底消滅哈馬斯”的目標沒有改變;哈馬斯則要求以軍儘快撤離加沙,對以仇恨依然難解。有關交換被扣押人員和撤軍步驟的模糊之處,導致雙方容易產生新的摩擦。
同時,本來作爲停火協議最後階段目標的加沙戰後重建和治理問題,因爲美國總統特朗普“清空”“接管”或“購買並擁有”加沙等言論而成爲新的爭議焦點。美國新政府的中東政策目前還未完全明晰,但當前的一個端倪是幫助捍衛以色列的安全和利益,這在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最近訪問華盛頓期間美方的表態中已有體現。在此邏輯之下,美國或將試圖幫助建立一個“大以色列”:通過控制加沙,永久性地削弱哈馬斯對以色列的威脅;繼續蠶食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土地;支持以色列對戈蘭高地的主權,並在黎巴嫩南部建立緩衝區,以擴大以色列的生存空間和安全邊界。
美方“清空”或“接管”加沙的一系列言論亮明瞭偏袒以色列的立場,但也給以色列右翼勢力釋放了錯誤信號,動搖以方對於實現永久停火和妥處加沙戰後治理問題的努力,剛剛取得一點進展的巴以停火以及後續和平進程可能因此出現倒退。通過強制200多萬加沙民衆離開家園來“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有違人道主義原則和國際法基本準則,只會讓加沙重建和巴以和平遙遙無期。正因如此,這些提法引發包括美國一些盟友在內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加沙是巴勒斯坦人的加沙,是巴勒斯坦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是政治交易的籌碼,更不能成爲弱肉強食的對象,這是國際層面有關巴勒斯坦問題的普遍共識之一。關於加沙未來的任何安排都必須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意願和自主選擇,不能強加於人,“巴人治巴”應該成爲加沙戰後治理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
停火協議執行過程受挫和加沙戰後治理問題引發爭議,都給徹底結束新一輪巴以衝突的前景蒙上陰影。當此時刻,巴以衝突相關各方以及更廣泛層面的國際社會何去何從?根本而言還是加大外交斡旋,尋求政治解決。
落實“兩國方案”,恢復巴勒斯坦民族合法權利,建立以1967年邊界爲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爲首都、享有完全主權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仍是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根本出路。站在人類良知的高度,超越地緣政治博弈思維,充分考慮到巴以雙方人民的利益,包括在加沙戰後重建中以民生爲重,實現巴勒斯坦人民安居樂業,這樣才能帶來真正和持久的和平。唯有如此,才能夠幫助以色列擺脫長期以來的安全焦慮。2023年10月之前,以色列對加沙主要採取封鎖政策;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後,以色列對加沙進行報復性轟炸和軍事打擊。事實證明,無論封鎖還是轟炸,都無法取得以色列預期的效果。當下美以有關“清空”或“接管”加沙地帶的提議,同樣無助於巴勒斯坦問題的根本解決,無法使以色列獲得“可持續的安全感”,類似操作沒有贏家。
巴以和平曙光初現,但還需要穿透更多迷霧。國際社會應該朝着政治解決這個共識相向而行,致力於推動重啓“兩國方案”,在聯合國主導和組織下,儘快召開更大規模、更具權威、更有實效的國際和平會議,制定落實“兩國方案”的具體時間表和路線圖,推動巴勒斯坦問題全面、公正、持久解決。在此過程中,國際社會需要再接再厲加大斡旋努力,並逐漸由當前促成“技術性停火”向着後續推動永久停火、實現持久和平的更高層面前進。(作者是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