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風采|人民軍醫向戰行——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李慧靈

新華社三亞7月26日電 題:人民軍醫向戰行——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李慧靈

黃明、高玉嬌、張彥昕

盛夏的南海,碧波翻涌,海浪不時拍打着小艇。

艇上,一名皮膚黝黑、身材瘦削的女軍醫,衣服已被海水澆透。這樣的“巡診路”,對她而言是“家常便飯”——十餘年來,她的足跡遍佈這片海域的每一個島礁。

她就是李慧靈——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熱帶醫學科主任。

這一次,她是隨“絲路方舟”號醫院船,執行“健康送海疆”任務。島礁太小,軍醫們需要轉乘小艇,才能上島。

“沒有上過島礁的人,很難想象島礁上的高溫、高溼、高鹽和強紫外線。”從事熱帶醫學研究的李慧靈,從心底裡熱愛並理解她的戰友們。

上戰艦、下南海、登島礁、鑽叢林……入伍十餘年,從一名地方醫生逐步成長爲全軍重點學科帶頭人,李慧靈完成了怎樣的人生嬗變?

“正向、積極、不屈。”這是李慧靈的自我評價,也是她的“成功秘笈”。

2012年,李慧靈因爲一則“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組建”的消息,毅然“攜技從戎”,從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奔赴海南。那一年,她已37歲。

2019年,嶄露頭角的李慧靈,受命牽頭創建全軍首個臨牀熱帶醫學學科。

專業素養良好的李慧靈深知,組建一個新學科,除了滿腔熱血,更需要完備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基礎——

什麼是熱帶醫學?爲了拉直這個問號,一場行程超過3萬公里,覆蓋50餘家學校、醫院的調研就此展開。調研結束,李慧靈感受到了這門學科的深不可測:震撼!

“每一步都很困難,但每一步都紮紮實實。”6年來,走路帶風、說幹就幹的李慧靈,始終朝着一個方向堅定前行。

熱帶醫學需要什麼樣的軍醫?李慧靈說:“戰鬥力需要什麼,我就去幹什麼。”

一次救援行動中,她揹着幾十斤的檢測設備,乘坐小艇登上輪船。那一刻,她反問自己:戰場上,軍醫也能揹着一個需要插電源、幾十斤重的儀器嗎?

類似的“痛點”,還有很多。比如,一旦出現戰創傷,傷口受到海水的長期浸泡,感染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如何做到迅速檢測、及時有效救治?

“找到了痛點,就要立馬解決。”爲了實現快速精準檢測,李慧靈帶領團隊連續攻關,對診療設備進行了改裝:重達幾十斤的“大塊頭”,優化“變形”爲僅重600克的便攜式診斷儀;檢測診斷原來需要數十個小時,現在僅30分鐘即可實現快速篩查;常規程序需要24小時的氣管鏡治療,在臨牀熱帶醫學科,從入院到完成手術不足2小時……

在李慧靈看來,作爲軍醫,必須要有讓傷病員重返戰位的能力——

因吸入戰場煙霧導致吸入性肺損傷的3名戰士,用上了李慧靈團隊自主研製的快速探查設備,精準用藥後很快返回戰位;

戰士小馬由於傷口被海水浸泡,導致嚴重感染,得益於快速診斷和及時治療,避免了被截肢的風險;

遠在千里之外執行維和任務的重型腦型瘧疾官兵,通過遠程會診,獲得及時救治……

戰場救治,“快”是關鍵。對於“快”的理解,李慧靈還有一筆獨特的“生命健康經濟賬”:“某些疾病,早期發現就可以治好,大大減少了我們衛勤系統的消耗。”

爲了科普這個理念,無論走到哪裡,李慧靈總是會把自己的電話留給戰友們,“我是很好用的醫生,一定要用好我。”一天下來,她平均要接一兩百個電話。

那年,李慧靈參加集訓,突然聽到遠處的呼救。她立即朝着呼救方向狂奔過去,發現是一名戰士在訓練中暈倒。她立刻跪在戰士身旁,進行心肺復甦按壓。戰士甦醒了,用時不到10秒!

後來,這名戰士經診斷確定爲病毒性心肌炎,因爲搶救及時,很快得以康復。

戰士獲救了,李慧靈也陷入深深的思考:訓練場上暈倒,應該立刻給予心肺復甦,如果時間過長,就會造成腦損傷……

從那以後,每次下部隊,她都反覆強調:“最快速的救治,不是120,不是醫生,就是身邊的戰友。”有的官兵“下不去手”,李慧靈就先躺到地上讓他們“大膽練手”;有的官兵技術不紮實,李慧靈就指導他們結對練習……

針對發病快、救治難的熱射病,李慧靈加入全軍熱射病防治與研究中心專家組,他們摸索出“熱射病防治8-4-6黃金法則”,在基層部隊培訓百餘場數十萬人,部隊熱射病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守護戰友,就是守護戰鬥力;守護戰鬥力,就是保家衛國。”李慧靈對自己的工作倍感自豪。

6年來,這個科從不到3名醫護人員、臨時借用1間病房,發展到40餘名醫護人員、數十張牀位,完成救治重症患者千餘人。

6年來,這個學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獲批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重點實驗室臨牀基地、全軍臨牀重點專科。

官兵們愛她,她更愛他們。“他們就是我,我就是他們。”李慧靈說。

在她的辦公室裡,掛着兩幅油畫,來自一名年輕的海軍戰士:一幅是大海與浪花,那是他的戰位、也是李慧靈守護的地方;另一幅是一朵溫暖的向日葵,那是愛與希望。(完)